【光明時評】
近年來,各類新潮的消費場景不斷涌現。在上海某商場,數千平方米的空間被分割成10多個演藝新空間,“進商場看戲”為商圈帶來火爆人氣。在江蘇,有軌電車被改造成“流動咖啡館”,串聯起沿線消費節點……“文化+商業”,豐富了城市消費生態,為文旅消費市場注入澎湃動能。
隨著消費升級和需求日益多元,傳統建筑場所的功能邊界正在被打破,“文化+商業”的深度融合催生多元的新型文化空間,豐富了人們的消費場景。例如,四川成都的一些書店集聚文化、藝術、商業等多種元素,開設閱讀區、咖啡區、文創區、服飾區等,并經常舉辦簽售會、藝術展覽等各種文化活動,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放松身心、獲取知識、感受文化氛圍的好去處。新型文化空間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以多元融合的場景設計激發了消費的“乘數效應”,試圖打造一個個城市生活綜合體,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引爆點”。
新型文化空間煥發生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賦能。通過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為消費場景增添獨特的文化內蘊,引發情感共鳴。在一些商圈的演藝新空間中,既有國際經典劇目的“空降”,又有本土文化IP的沉浸式改編。比如,一場熱門的光影互動劇就是以江南園林為背景,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重現《牡丹亭》的經典場景,觀眾不僅能“游園”,還能與“杜麗娘”互動,甚至通過手勢操作影響劇情走向。這種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互動體驗結合的形式,讓年輕人在“玩”中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文化消費的熱情??梢?,當傳統文化轉化為兼具參與性、消費性和傳播性的“活態文化”時,一條集“文化體驗—情感共鳴—消費行為”于一體的完整價值鏈條也將形成,從而有效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成為提振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新型文化業態的提質,與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始終相伴隨。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加速普及落地,不僅顯著提升了消費體驗的沉浸度,更深層次重塑了文旅產業的商業模式,為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比如,許多旅游景區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游覽項目。游客佩戴上VR設備,仿佛瞬間穿越時空,置身古代宮廷或未來世界,在虛擬的場景中自由行走、互動,觸摸那些看似真實的建筑與文物。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信息,能夠精準地為游客推薦個性化的沉浸式體驗路線及相關服務,有利于帶動相關產品及服務消費。值得一提的是,新技術的加持進一步創造了新型消費場景,如AR導覽、虛擬排隊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傳統商業空間的坪效得到進一步提升。
可見,從“進商場看戲”到“移動咖啡廳”,從傳統文化IP的創新表達到新技術的場景賦能,“文化+商業”的融合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空間疊加”,而是演變為一場關于消費場景、文化內核與技術應用的系統性變革。這種變革不僅激發了城市的消費潛力,更讓文化成為經濟增長的推進器和催化劑。
文化消費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對推動城市更新與文旅產業升級也不無啟示。比如,城市更新不能僅停留在物理空間的改造,可以嘗試構建“文化+科技+場景”的復合生態系統,嘗試將閑置工業遺產轉型為創意產業園區,或把歷史街區改造成沉浸式文化消費街區等,實現從“硬件更新”到“內容煥新”的跨越。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新興媒體精準傳播、文化IP活化運營等多種方式拓展“文化+”消費場景,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智能個性服務優化、多元業態跨界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創造。期待更多充滿活力的文化消費新業態加速形成、蓬勃發展,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動能。
(作者:馬林剛,系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