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九曲,
奔涌著中華文明的基因,
更激蕩著中國工業的磅礴力量。
沿黃九省(區)23處國家工業遺產,
如璀璨明珠串聯母親河畔,
共同譜寫百年奮斗史詩。
翻開泛黃的檔案,
這些工業遺產承載著近代工業星火初燃、
“一五”建設洪流、三線建設崢嶸歲月的記憶,
覆蓋裝備、能源、原材料、消費、文化等多產業維度,
勾勒出民族工業的壯闊圖譜。
在黃河上游,
甘肅蘭州的中核504廠與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劉家峽水電站筑牢戰略屏障,
挺立“國之重器”;
在黃河中游,
河南洛陽“工業四杰”扛起自主創新大旗,
鍛造“河洛制造”;
在黃河下游,
山東郵電局、扳倒井、東阿阿膠及濟南二機床等共同織就多元產業鏈條,
熔鑄“齊魯質造”。
從陜西延長石油廠噴涌的“工業血脈”,
到定邊鹽場浸潤的初心使命;
從河南焦作煤礦迸發的工人運動星火,
到內蒙古烏海煤城崛起的塞外傳奇——
斑駁齒輪銘刻自強密碼,鋼鐵軀殼永存奮進基因。
而在西安大雁塔腳下,
西影廠的光影傳奇,
更在膠片齒輪間刻寫下“西部電影”的藝術巔峰。
如今,老廠房正破繭新生——
有的化身工業旅游基地,吸引游人探尋奮斗足跡;
有的改造為博物館,封存百年工業記憶;
有的蛻變為文創空間,讓歷史與現代創意交融。
當功勛井被鐫刻進研學課堂的教材中,
當授時臺仍在提供基礎授時服務,
黃河工業遺產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煥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