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有網友稱,其乘坐的K1373次列車中途發生故障緊急停車,因車廂不通風,悶熱難耐,有人破窗通風。事件引發關注,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可以想象,當K1373次列車因突發故障停車,對于待在車廂內的旅客來說悶熱是一種煎熬,他們的不適與焦慮真實可感。此時,一柄驟然揮起的安全錘,擊碎了車窗玻璃的同時,也擊碎了公共安全的防護屏障。車窗破了可以更換,但是,“破窗效應”卻不可小覷。
出行途中,安全至上。砸窗通風雖能解一時之急,卻可能打開更大的風險之門。比如,飛濺的玻璃碎片可能劃傷周圍乘客,失控的效仿行為可能破壞列車結構完整性,一旦發生次生事故,緊急疏散通道也可能因此受阻。再者,如果列車停運破窗合理,那么,今后會有多少列車在遇到類似的突發情況下被打開這樣的安全“缺口”?而且,不管是火車、輪船、公交車、飛機等,都不可避免有這樣的臨時停運、停飛或晚點現象,在一時的難忍面前我們難道都可以如此掄錘破窗?結果不言而喻。
值得深思的是,當乘客揮起安全錘時,列車的應急預案是否已充分激活?事件后續發展給了我們答案:在破窗行為發生前,列車乘務組已迅速行動,開啟了每節車廂的換氣窗,并將部分身體不適的旅客安排到人數較少的軟臥休息。鐵路部門已采取合理措施,盡可能改善酷熱情形。況且,列車上的工作人員和旅客呼吸著一樣的空氣,不管是從自身安危,還是從旅客安危來說,他們也不至于讓旅客忍受到需要“砸窗自救”的程度吧!
情急之下的自救值得體諒,但規則的生命線不容突破。安全錘本應在極端險境中為生命開辟通道,而非成為情緒宣泄的工具。每一柄懸掛在車廂的安全錘旁,都標注著清晰的使用說明:僅在列車起火、傾覆等重大險情中,由工作人員指揮使用。砸窗通風已偏離了安全錘設計的初衷,模糊了緊急避險的邊界。不管何時何地,讓自救沖動壓倒協作精神,公共安全的大廈就可能產生裂痕。可見,公安部門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也正是對這一安全底線的重申。
出行途中,人人都是安全員。此次發生在停運列車上的破窗事件,也是一堂公共安全課,警示我們,在汗水與焦灼交織的時刻,比破窗更重要的,是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安全認知;比玻璃更堅固的,是人人守則鑄就的應急長城。在列車上,遇到險情先要聯系乘務人員,相信他們的專業處置能力;非極端情況不動用安全設備,要守護應急資源完整;危急時刻要互幫互助,用秩序凝聚集體力量。
車窗破了可以更換,但安全防線的裂縫卻需要更大的代價去彌合。停運只是“情非得已”,破窗未到“萬不得已”,為了安全,不妨多些理解與忍耐。愿每一扇明凈的車窗,映照出的不僅是窗外流動的風景,更是窗內牢不可破的安全共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