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在途旅客用餐體驗,國鐵廣州局持續(xù)優(yōu)化高鐵餐食供應結構,豐富“一份家常飯”菜譜,已研發(fā)68款熱鏈餐食產(chǎn)品,與冷鏈、凍品、湯品等一同構成種類超200款的全新餐食體系。國鐵廣州局“一份家常飯”的持續(xù)優(yōu)化,蘊藏著高鐵服務理念的深刻變革,更是觀察高鐵“文旅融合”的一扇窗口。
“一份家常飯”的升級,是服務理念從“標準供給”到“個性滿足”的飛躍。曾幾何時,高鐵餐食幾乎是清一色的冷鏈盒飯,缺乏即時的熱度和新鮮的口感,且難以兼顧各地旅客的口味偏好。而今,廣州局通過開展盒飯口味意見征集、試吃等活動,精準分析不同線路、不同地域旅客的菜系喜好,讓餐食從千篇一律的工業(yè)品,變身為熱辣滾燙的“家常飯”。充滿鍋氣的湘式紅燒肉、小炒黃牛肉在長沙南、郴州西等車站登車,讓大眾在快旅中慢品地方特色美食,感受別具風味的體驗。
“一份家常飯”的提質,是方寸餐盒從“味覺導游”到“文旅融合”的轉變。當旅客在飛馳的列車上打開一份頗具地方特色的餐食時,他獲得的不僅是一份食物,更是一段關于此地風土人情的味覺記憶。湘菜的香辣、粵菜的鮮甜,通過舌尖直抵心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沉浸體驗。這種“美食+旅行”的模式并非個例。據(jù)中國交通新聞網(wǎng)報道,有鐵路局在熱門旅游線路推出“春季限定”主題餐食;還有地方聯(lián)合文旅部門,在動車上開展地方烤肉美食文化體驗活動——高鐵餐食正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傳播地域文化、增強旅客認同感的移動載體。
高鐵“家常飯”的“文化名片”能夠高效遞送至旅客手中,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信息時代,旅客無需離開座位,只需打開12306APP或掃描座椅扶手上的“鐵路暢行碼”,即可輕松下單。于閉目養(yǎng)神間,抑或是倚窗神游時,現(xiàn)做現(xiàn)炒的熱鏈餐食就能夠“鍋氣十足”地準時送達。科技應用的神奇力量,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通過大數(shù)據(jù)幫助鐵路部門精準把握旅客偏好,加快產(chǎn)品更新迭代,讓這張“文化名片”既保持地方特色,又符合大眾口味。
隨著時空推移,“一份家常飯”在特色農(nóng)業(yè)、飲食文化、消費需求的共振下不斷提質升級,這張“文化名片”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隨著熱鏈供餐點的持續(xù)拓展,各地特色食材與節(jié)氣飲食的深入挖掘,更多“地方限定”和“季節(jié)限定”餐品即將推出,甚至聯(lián)合沿線“老字號”品牌,共同打造各色“高鐵美食”IP。而關鍵的挑戰(zhàn)在于,熱鏈餐食對時效性要求極高,如何在擴大覆蓋范圍的同時,保障品質的穩(wěn)定如一,是必須持續(xù)攻克的課題。
當旅客在車廂里打開一份熱氣騰騰、充滿地方風味的餐食時,他們所體驗的,已不僅是一次物理空間的位移,更是一段豐富多彩的文化旅程。高鐵“家常飯”這張流動的文化名片,在重新定義出行體驗的同時,也讓每一次抵達都多了一分味覺的期待與文化的回味。(張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