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發現最美鐵路?粵東騰飛新引擎”的旗幟在晨光中獵獵飄揚,一場聚焦鐵路之美的探尋活動,正在粵東大地上火熱展開。這場由中央網信辦社會局、國鐵集團黨組宣傳部聯合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廣州局集團公司承辦的探尋之旅,掀開了粵東高鐵鮮為人知的硬核“科技芯”,它既是風馳電掣的底氣,更是安全平穩的基石,粵東高鐵以硬核的科技之美,涌動于鋼鐵脈絡間的科技交響。
探訪一線,智慧運維守護鋼鐵長龍的安全脈動。“發現團”走入惠州北高鐵綜合維修車間,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被一群特殊的“鋼鐵醫生”吸引。“夜診”鋼軌的“B超醫生”陳銳豐,25載寒來暑往,日行兩萬步,在朦朧夜色中為鋼軌“把脈問診”,守護著每一寸軌道的健康。而“集團優秀職教工作者”王清培,這位從普通信號工成長起來的技術能手,更是啃下了汕尾站改的“硬骨頭”,親歷并推動了杭深、廣汕、梅龍多條鋼鐵巨龍在粵東大地的延伸。他們是無數扎根運維一線鐵路人的縮影,其背后是高鐵“追夢人”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鑄就在實際工作中砥礪前行的奮斗底色,是科技創新賦予的“火眼金睛”與“金剛鉆”。
在聯合調度室,信息流匯聚成守護安全的“智慧大腦”。這里并非傳統各專業分頭作戰,而是工務、電務、供電、通信等多專業協同的“神經中樞”,實現高鐵固定設備的綜合監控、分析預警與高效調度。科技之美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鐵動力。粵東高鐵是中國智慧的匠心之舉,是中國技術進步的標志。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那雙軌式鋼軌超聲波探傷儀,這臺“迷你”的裝備,集輕巧機身、模塊化設計于一身,其雙探輪內含18個小探頭,能在最高15公里時速下對雙軌同時進行“深度體檢”,作業效率提升5倍以上,人員減少三分之一,科技的力量讓安全防線更堅固,讓勞動者更從容。
硬核科技,從“激光手術刀”到奔騰的“智慧大腦”。視線轉向供電保障領域,一項“黑科技”同樣顛覆了傳統認知。面對那些輕飄飄卻危害巨大的氣球、薄膜等異物掛線,鐵路職工亮出了“激光炮”——高空異物遠程激光清障儀,利用可控的激光能量,遠程使漂浮物熔化或氣化。這對比以往發生重大變革,以往人工處理需協調天窗、尋找上道口,耗時費力風險高;如今“激光炮”僅需列車行車間隙,在路外安全區域即可完成“手術”,處置效率與安全性實現質的躍升。這束克敵制勝的“光”,正是科技賦能安全生產的典范。
而支撐粵東高鐵風馳電掣、行穩致遠的“靈魂”,則深藏于看不見的“智慧大腦”——CTCS-3級列控系統。作為中國高鐵三大核心技術之一,它是列車運行的精密指揮官,自動控制著速度與間隔,確保數百公里時速下的絕對安全與平穩。而粵東高鐵的創新遠不止于此,如全球首創的RBC(無線閉塞中心)監控監測分析中心,如同為列車控制系統加裝了“智慧心電監護儀”,運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構建起“云+端+圖+網”的高精度監測體系。“智慧大腦”高效結合運用AR、VR等相關技術,促進運輸科學性和精確性,中國智慧的結晶在粵東軌道上澎湃涌動。
引擎之力,科技之美鑄就粵東騰飛新動能。粵東高鐵從“乘風破浪”到“三位一體”,見證了中國高鐵的“發展美”,彰顯技術實力和創新之美,跳出南國之濱,放眼神州大地。高鐵正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向世界彰顯出創新中國的活力、流動中國的魅力。讓新科技、硬科技,將“不可能”變成“現實”。
十年磨一劍,“發現最美鐵路”活動已成為展示中國鐵路發展成就、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品牌。粵東之行,正是這一品牌在2025年的精彩續章,中國高鐵的“最美”,深植于“追夢人”用智慧與汗水在平凡的崗位上雕琢而出;這美,是中國鐵路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高質量發展,勇攀高峰的生動寫照;這美,更是新質生產力在鋼鐵大動脈上茁壯成長、驅動中國式現代化加速奔跑的磅礴力量。科技之光,正照亮粵東騰飛的新征程,共同構成了新時代鐵路發展最硬核、最深沉的“科技之美”。(黃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