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的發展目標,明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聚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文化原創能力、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加強數智技術賦能等方面,有效調動各方面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文化體制機制涉及文化建設組織結構和文化生產基本流程。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把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心環節,旨在厘清文化建設各主體之間關系,明確文化生產各環節的原則要求,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制度保障。
著力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保證文化創新創造的正確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制定促進文化創新創造相關政策法規,推進文化管理體制完善與政府職能變革協同配套,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助推文化與經濟、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完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監管透明度和公信力,為文化創新創造營造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科學制定考核文化企事業單位社會效益的專門辦法,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作出具體的制度安排。
著力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推動國有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依法保護民營文化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優化文化產業資源配置,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加強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文化市場服務質量,增強文化市場活力。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強化創新驅動,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建設高標準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統一開放、高效規范、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有序發展文化產權、版權、人才等要素市場。
提升文化原創能力
文化原創能力是衡量一個民族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和水平的核心要素。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些為突破思維定式、拓展文化體驗、賦予文化產品獨特審美,提供了寶貴歷史資源、開辟了廣闊現實空間。
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與闡釋,探索新的文化表達形式與傳播途徑,創造出既彰顯中華氣韻又符合當代審美的原創性文化產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原創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
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式,引導文藝工作者聚焦社會現實、反映時代精神,推出兼具藝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原創佳作。健全跨領域、跨行業文化推廣協作機制,完善融媒體傳播渠道,促進不同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的交流碰撞,激發更多原創靈感與火花。加大對具有示范性、引領性作用原創精品的扶持力度,加強網絡文化創作生產平臺建設,推動網絡原創作品的多層次開發。提高工業化水平,制定實施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創作重點選題規劃,建立滾動式、可持續的創作生產機制。發揮知識產權中介組織和行業保護協會等作用,推進原創文化作品的版權保護。
營造良好文化生態
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必須保護好、調動好文化工作者積極性,形成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風尚,營造支持文化創新創造的良好文化生態。
堅持守正創新,培育創新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正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證創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只有持續創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在守正前提下推進文化創新、在文化創新牽引下堅持守正,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創作,在提升作品思想深度、藝術質量、精神內涵上下功夫。堅持“兩個結合”,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善于從新時代實踐中提煉選題、汲取靈感,聚焦時代主題,用藝術作品展現時代風貌,反映壯闊實踐。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開闊新時代創新文化的格局。切實提高責任感使命感,加快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挖掘創新潛能、保持創新定力,營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生態。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貫徹落實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揚學術民主,鼓勵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發揚文藝民主,促進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等方面的文化創新創造。重視和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發揮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營造敢于實事求是、敢于表明態度、敢于表明立場的文藝批評氛圍。引導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加強數智技術賦能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必須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健全政策支持體系,構建跨部門協調機制。探索構建全國文化資源數據庫和文化創意素材數據庫,加強算力、語料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處理能力,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技術支撐。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平臺,培育更多優質文化產業園、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鼓勵文化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深入了解文化產業需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科技產品。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印刷、數字創意、數字動漫、數字娛樂、高新視頻等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借助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術構建互動空間,打造智能化場景和沉浸式空間,豐富和拓展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呈現形式、展示場景、傳播范圍,發掘蘊藏其中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構建高水平、全鏈條、多功能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作者肖貴清 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