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打電話、實時翻譯、拍照錄像、實景導航……今天,智能眼鏡實現的功能越來越豐富,有人用來拍視頻,有人用來打游戲,可玩性越來越高。
“7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智能眼鏡,鏡片上還滿是密密麻麻的雪花點,現在技術進步的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位電子產品愛好者告訴記者。
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這一新奇的電子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不過,也有人好奇,有了智能手機,為什么還要智能眼鏡?
作為一個新興品類,實現從少數數碼愛好者的“嘗鮮”到消費者“剛需”,這是賽道玩家無法回避的課題。
雷鳥創新是一家深圳企業,成立僅4年時間。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其AR眼鏡(智能眼鏡的一種)以39%的市場份額,首次成為全球第一,收獲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近日,記者來到廣東深圳,探尋這家新銳企業與這個新興行業共同成長的故事。
“攀登珠峰”與“沿途下蛋”
“小雷小雷,導航到最近的咖啡店。”連接好藍牙,佩戴好雷鳥X3 Pro智能眼鏡,記者下達口令。“為您導航到星巴克,請問您要選擇哪種出行方式?”智能眼鏡迅速做出回應,鏡片上出現步行和騎行兩種選擇。
“步行。”
“請問您要選擇哪條路線?”
“第一條。”
鏡片上隨即出現記者選擇的導航線路,顯示效果與汽車上的抬頭顯示功能相似,前進方向用綠色箭頭標示,如果偏離方向,還會出現紅色線條警示,遇到轉彎處會有語音提醒,強光干擾下,顯示效果依然清晰。不過,初次體驗還需一定時間適應。
“一個比較理想的應用場景是騎車時,可以不用一手騎車、一手拿手機看導航。”雷鳥創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果需要關閉導航功能,輕點眼鏡腿前端一處按鈕即可,此時鏡片將不會顯示任何內容。
X3 Pro可以實現的功能還有很多。“比如拍照和錄制視頻,眼鏡錄出來的視頻是第一人稱視角,很有代入感,通過APP連接,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查看。很多用戶會用來拍孩子、寵物等,‘掃街’也很方便。”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宏偉告訴記者。
實時翻譯也是這款眼鏡的一個亮點。進入翻譯功能,記者隨機播放了幾段英語和德語音頻,中文譯文迅速呈現在鏡片上。“目前這款眼鏡可以實現英語、德語、日語、意大利語等14種語言的實時翻譯,更多語言的翻譯還在持續拓展中。”李宏偉說。
實景導航、實時翻譯、拍照錄像、移動支付……記者發現,智能眼鏡跟手機很“像”。“我們內部有個項目叫‘愚公移山’,會把越來越多常用的手機應用場景‘搬’到智能眼鏡上來,一方面和軟件廠商合作,同時開發自己的應用生態。”李宏偉說。
豐富的功能,可觀的市場前景,讓不少從業者把智能眼鏡視為電腦、手機之后下一代人機互動的設備。國際數據公司發布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未來,隨著產品形態持續創新、應用場景不斷拓寬,智能眼鏡有望為消費電子市場帶來新增長動力。”李宏偉說。
X3 Pro功能豐富,售價也很高,接近9000元,被李宏偉視作“攀登珠峰”的一大成果,“在‘極客’群體中受到歡迎,是面向未來計算平臺的探索產品,代表了雷鳥創新探索以智能眼鏡替代智能手機的雄心。”
另外兩款產品V3和Air 3s則被李宏偉稱為“沿途下蛋”,售價都在1000多元,“定位分別是AI拍攝眼鏡和口袋電視眼鏡,特點鮮明,面向更細分的市場,入手門檻更低。”李宏偉表示,這樣的產品策略旨在“在攀登技術高峰的同時,通過規模化產品快速驗證市場需求,形成一邊研發未來技術,一邊通過成熟產品實現商業化的良性循環”。
“力爭呈現最成熟的產品”
經過一番體驗,記者不免好奇,智能眼鏡的小巧身體如何實現這么多復雜功能?
“這涉及諸多關鍵技術突破,包括語音算法、視覺算法、操作系統、芯片設計、交互、空間計算、重量與光學顯示等,同時我們打造了全新的AI+AR操作系統和應用生態,讓智能眼鏡越來越好用。”李宏偉表示。
雷鳥創新是較早布局智能眼鏡行業的國內企業。彼時,全球相關技術仍處于探索階段,產業鏈尚不成熟,這意味著,很多上游零部件都找不到現成的供應商和工藝,很多工作都要從零開始。
比如光學顯示。“光學顯示是智能眼鏡最核心的技術,它決定了眼鏡的人機交互、顯示效果、成本等一系列關鍵指標。”李宏偉解釋,得益于人才儲備和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深入洞察,雷鳥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正確的技術方向。
“你看這里,”李宏偉指著X3 Pro的轉軸連接處說,“雷鳥X系列是全球首個發布和量產的全彩Micro LED+光波導AR眼鏡,里面有一個體積僅0.36立方厘米的光學引擎,別看只有一顆綠豆大小,它藏著這款眼鏡全彩顯示的秘密。”
李宏偉告訴記者,這個引擎相當于投影儀,眼鏡鏡片中的光波導片就相當于“幕布”。鏡片顯示的一切內容都由引擎投影顯示。但此前受制于技術成熟度、工藝復雜度、量產難度等問題,全彩顯示一直是行業難題,市面上許多智能眼鏡仍是單色方案,顯示信息有限、效果不佳。雷鳥創新研發團隊堅持多年持續投入,集中技術攻關,實現關鍵突破,在消費級AR眼鏡所要求的輕量體積下,實現雙目全彩高亮顯示。
佩戴體感也是行業著重攻關的難題。
76克,雷鳥創新的這款X3 Pro與普通眼鏡相比重了不少,但記者在佩戴過程中并未感到不適,另一款產品V3重量只有39克,佩戴體感和普通眼鏡更為接近。“我們有工程團隊專門負責優化這方面的體驗,重量如何分布、造型如何能夠適應更多的頭型等,這些需要經過反復試驗和打磨。”李宏偉說,他也常被叫去測試產品,測試產品有時外觀上可能看不出任何不同,但佩戴體感卻有很大差異。
“必須精益求精,力爭呈現最成熟的產品。”李宏偉表示。
進入智能眼鏡賽道4年時間,李宏偉感到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個新興賽道,每隔幾天就有新品上市,新玩家也在不斷涌入。對此,李宏偉認為,下游玩家越多,上游供應鏈企業就會更愿意投入資源,這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每當有新的產業爆發,總會有新銳企業憑借反應迅速、創新意愿強等優勢形成競爭優勢,從而做大做強。
“我會押中國公司勝出”
盡管前景廣闊,當前的智能眼鏡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跟用戶期待還有差距,這也是其成為大眾“剛需”的“攔路虎”。
“智能眼鏡的服務潛能尚未完全釋放。”清華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副教授喻純認為,當前智能眼鏡整體能力與手機相比仍有差距。硬件算力有限、存儲不足,制約了復雜功能運行;軟件生態上,中低端產品難以動態加載應用,導致生態擴展困難,因此亟須構建開放可信的底層支持體系。
李宏偉經常翻看消費者對各類智能眼鏡的使用體驗,有點贊的,也有“吐槽”的。“吐槽”集中在續航短、重量大、交互不便等問題上。他認為,任何顛覆性技術在早期發展階段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概念驚艷但體驗粗糙,比如早期的電腦、手機、新能源汽車等都是如此,而AR智能眼鏡涉及光學、材料、芯片、電池、交互、AI等多領域協同突破,整機難度極大。“當前我們看到智能眼鏡的問題,是技術爬坡期的客觀問題。重量、性能、續航,這是智能眼鏡發展面臨的‘不可能三角’,但是隨著技術發展和產業鏈不斷完善,這些問題正逐步得到改善。”李宏偉說。
對于近視群體,雷鳥創新也想了很多辦法。“對于不帶顯示屏幕的V3系列產品,用戶可以自行驗光,由雷鳥官方或合作的眼鏡門店提供配鏡服務。而在雷鳥Air系列、X3 Pro等產品上,我們提供了快捷的卡扣式鏡片方案,用戶可以使用適合自己度數的近視鏡片進行光學矯正。”李宏偉說。
李宏偉發現,電商平臺上,智能眼鏡開始擁有了獨立的消費分區,這讓他感到欣喜。“說明智能眼鏡正在被更多的大眾消費者所接受,這是從小眾‘極客’玩具邁向大眾消費產品的標志。”
美國未來學家凱文·凱利曾表示,“智能眼鏡將是下一個蘋果手機,如果讓我下注,我會押中國公司勝出。”
他認為,智能手機的方寸屏幕割裂了現實與虛擬,智能眼鏡則通過透視技術將數字信息直接錨定于真實環境,精準地滿足了這一需求,而中國具備獨特的創新優勢——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活躍的創業生態,為企業生長提供豐厚土壤。
身處深圳這片創業沃土,李宏偉雖有壓力,但也充滿信心。在智能眼鏡這個新賽道,一場圍繞核心技術、生態系統、用戶體驗和全球市場布局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創新沒有終點,唯有在持續的技術迭代與精準的市場卡位中,不斷構筑自身壁壘的品牌,才能在這場通往下一代計算平臺的征途中牢牢掌握主動權。”李宏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