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親友相聚,家里少不了備上各種農產品。人們感受到,餐桌上的供給越來越豐富。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在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方面取得積極進展。2024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比2020年增產740億斤;畜產品總量達1.75億噸,比2020年增長18.8%;水產品總產量達7358萬噸,比2020年增長12.3%。老百姓不僅能吃飽,還能吃更好,直觀展現了農業發展的成就。
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背景下,中央近年來多次強調大食物觀,頗有深意。國際經驗表明,隨著收入增加,居民對米面等主食的消費會逐步減少,對肉類、蔬菜、水果等的消費會大幅增加。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也越來越呈現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特點。豐富多樣的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是農產品供給的組成部分。構建食物安全保障體系,必須保障肉盤子、奶罐子、油瓶子等供給。同時,從產業趨勢看,林牧漁業將更重要,也可能比種植業更快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保證14億多人按點開飯,背后是一篇大文章。這離不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提高各類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拓展食物來源。大食物觀的本質是大資源觀,不是把耕地生產糧食的功能轉向挖塘養魚,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整個國土空間和自然資源的科學利用上。我國有40多億畝林地和近40億畝草地,有遼闊的江河湖海,這些資源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沒能得到充分利用。各地在大食物觀引領下,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據測算,城鄉居民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供給適應性。從科技角度看,農業就是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的過程。用現代設施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人們感覺到,如今,地不分南北、時不分冬夏,想吃啥基本都能找到。這很大程度歸功于設施農業的發展,農產品上市時間延長,很多品類實現了周年均衡供應。我國有農業科研院校800多家、科研人員12萬多人,40多萬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活躍在一線,協同推進農業裝備、技術、品種的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有基礎有條件。
聚焦全產業鏈建設,提升農業價值鏈。消費引導生產,需求是“導航燈”。農業價值鏈,發端于市場需求,實現于產業鏈建設。近年來,各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建設了諸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打造了一批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等專業村鎮。農業不只是抓產量,還要優結構。全國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已超過8.6萬個。今后要以“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開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展望“十五五”,餐桌上的大食物還將迭代升級,“舌尖上的中國”將更美好。在供給端上多想辦法,做好流通端文章,不斷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我們將書寫農業強國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