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大自然的精靈,更是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它們的生存狀況直接映照出生態環境的優劣,關乎人類福祉與永續發展。
加強鳥類保護,不僅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實踐,也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的關鍵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鳥類保護工作迎來歷史性機遇。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面強化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不斷提升候鳥遷飛通道治理能力,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從1981年我國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種群數量日益壯大,書寫了物種保護的奇跡;從最初單一物種或單一類群的地面監測,逐步發展為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綜合監測網絡……我國在鳥類保護領域不斷拓展廣度、提升力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邁向系統化、現代化。
在法治保障方面,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構筑起嚴密的保護網絡,《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中國行動計劃(2024-2030年)》等頂層設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鳥類保護正從單點保護向全通道協同、從應急救護向系統治理轉變。多部門聯合開展的“清風行動”“網劍行動”形成執法高壓態勢,志愿者“護飛行動”廣泛開展,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正成為鳥類保護的核心驅動力。衛星追蹤揭示候鳥遷徙密碼,AI識別實現物種自動監測,大數據分析預測種群動態,這些技術創新極大提升了保護工作的精準性和預見性。然而,數據孤島、標準不一等問題仍然存在,亟需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鳥類動態數據庫與智慧監測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管理。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候鳥保護合作,通過履行國際公約、簽署雙邊協定、參與多邊機制等方式,不斷提升在國際候鳥保護事務中的話語權。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成功,不僅標志著我國候鳥保護獲得國際認可,更為全球候鳥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公眾參與是鳥類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深厚基礎。“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已成為普及保護意識、動員社會參與的重要平臺。越來越多公眾通過觀鳥、拍攝、巡護等方式融入保護實踐,在江西鄱陽湖、云南大山包等地推廣的“社區共管”與生態產業模式,有效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協同,增強了群眾獲得感,形成了保護的內生動力。
展望未來,我國鳥類保護仍面臨氣候變化、棲息地破碎化、人為干擾等多重挑戰。我們需要加快編制《全國鳥類保護中長期規劃》,推進候鳥遷飛通道整體保護與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強鳥類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觀測與研究。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推動社區參與機制創新,促進保護與民生協調發展。
守護藍天精靈,不僅是生態議題,更是文明命題。從制度設計到技術賦能,從政府主導到全民行動,我國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生態文明理念。應持續凝聚各方力量,通過系統推進、智慧治理、全球協作,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作者:江紅星,系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