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體驗館吸引了很多觀眾。“一份加冰可樂”“一份爆米花”,接到這些訂單后,人形機器人用手拿取一個杯子,加入冰塊,在飲料機前推桿倒可樂,再用勺子盛爆米花并裝入紙杯,之后將食物放到專用配送機器人上。
“當人們熱議機器人跑馬拉松、秀才藝時,我們已經將能‘打工’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和專用機器人送到各類工作場景中。機器人跑完半程馬拉松的背后是技術突破,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機器人如何在更多的服務場景中創造價值。”擎朗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通說,從萌生想法到第一臺產品量產下線,研發團隊花了8年時間。
自2010年成立以來,擎朗智能一直在研發不同形態的機器人,2015年至2020年推出送餐機器人、醫療配送機器人、消毒機器人以及全球第一條移動服務機器人生產線。
去年推出雙臂具身服務機器人后,擎朗智能今年又推出XMAN系列輪式和足式人形機器人,加快人形機器人研發步伐。“憑借仿生運動控制和雙足動態平衡技術,人形機器人能在餐廳酒店、醫療零售場景內的臺階、斜坡、樓梯等復雜服務場景中執行任務,在狹窄空間、人流密集區域依然能穩定行走,兼顧效率和安全性。”擎朗智能首席運營官萬彬說,“公司以‘崗位化’為核心,構建起‘數據驅動+場景深耕+崗位化落地’的具身智能落地路線,形成了完整的具身智能技術架構。”
經過多年技術積累,擎朗智能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已經覆蓋各行各業,并形成一套從態勢感知、算法決策預測到精細運動控制的完全自主的全棧技術體系。比如,在感知數據集基礎上,機器人利用多模態感知數據進行三維空間稠密重建,實現云端環境再次感知等訓練,可大幅降低機器訓練成本;或是基于機器學習和模型計算,機器會在非結構的場景內對環境的態勢進行感知識別,例如燈光環境、空間布局、障礙物甄別等。“我們將復雜服務場景拆解為標準化崗位單元,實現了服務機器人在不同場景下的模塊化組合和快速部署。”萬彬說。
在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擎朗智能逐步形成“研發—智造—供應鏈”的全鏈條產業化落地閉環。“公司在江蘇建設了智能機器人制造標桿基地,作為先進制造與創新成果的中試平臺,承擔著超過一半產能與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的職責。”萬彬介紹。
如今,擎朗智能在配送服務機器人、餐飲機器人細分領域均保持領先優勢。公司機器人累計出貨量超10萬臺,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城市。“未來機器人的形態將會是‘通用+專用機器人’共存和協作模式。”萬彬告訴記者,公司還將陸續推出3款XMAN系列具身通用機器人產品,推動人形機器人形成整機智能的大閉環,實現具身智能產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