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涼,季節性過敏進入高發期,不少“過敏星人”出現眼睛紅腫、打噴嚏、皮膚瘙癢等癥狀。與此同時,網絡上“益生菌能抗過敏”的說法熱傳,電商平臺上主打“調節免疫力”“改善過敏體質”的“抗過敏”益生菌銷量節節攀升。這類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部分甚至宣稱“7天改善鼻敏”“3天改善腸道”。
那么,益生菌真能抗過敏嗎?它可否替代規范藥物治療?針對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多位專家。
缺乏足夠循證醫學支持
“在判斷益生菌能否抗過敏前,我們首先需要搞清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胡啟文介紹,季節性過敏是一種復雜的機體免疫紊亂疾病,受遺傳、環境、個體免疫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處于致敏狀態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釋放組胺、細胞因子等炎癥介質。這些炎癥介質與鼻子、眼睛、皮膚等部位效應細胞和組織器官相互作用,就會引發流鼻涕、眼睛紅腫、皮膚瘙癢等典型過敏癥狀。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核心作用就是通過所含的抗組胺成分搶先與細胞的組胺受體結合,從而阻止過敏癥狀出現。
那么,益生菌能否通過類似或其他方式抗過敏?
胡啟文認為,從理論層面來看,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或許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改善腸道屏障功能等方式,間接發揮一定的抗過敏作用。“腸道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平衡與免疫系統正常運轉密切相關,這是益生菌可能與過敏產生關聯的核心邏輯。”他說。
不過,從實際研究來看,益生菌抗過敏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且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支持。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王莉表示,近年來,盡管針對益生菌與過敏的研究不斷增多,但由于益生菌種類繁多、過敏性疾病類型復雜、個體差異顯著,相關研究結果并不一致。
王莉舉例說,有的研究顯示某些益生菌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患者打噴嚏的頻率,但也有多項對照試驗表明益生菌對過敏癥狀的緩解作用微乎其微,且即使有效果,也需要長期服用才能顯現,遠非商家宣稱的“3天見效”“7天改善”。
更關鍵的是,目前尚無明確研究結論能證明“腸道菌群平衡”與“抑制過敏反應”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腸道菌群或許可以影響免疫狀態,但這種影響能否精準作用于過敏環節,仍需更多高質量研究驗證。”胡啟文說。
部分產品功效無依據
在電商平臺上,多數“抗過敏”益生菌產品都會在詳情頁上標注所含菌株種類,如鼠李糖乳桿菌F-1、副干酪乳桿菌LP-33、羅伊氏乳桿菌GL-104等,部分產品甚至宣稱含有25種超廣譜菌株,以此證明產品的“專業性”和“有效性”。那么,這些菌株有效嗎?菌株越多越有效嗎?
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樂濤對記者說,益生菌大體可分為4大類——乳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以及其他。益生菌的核心功能由菌株決定,不同菌株的代謝產物、作用靶點差異極大。“即使同屬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與嗜酸乳桿菌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判斷一款益生菌是否有效,關鍵看其所含菌株的具體種類,以及該菌株是否有對應的科學研究支持,而非所含菌株數量越多越好。”樂濤說。
“目前科學界對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研究相對較多。”胡啟文表示,部分研究顯示,乳桿菌中的鼠李糖乳桿菌GG株、雙歧桿菌中的長雙歧桿菌BB536株等,可能對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濕疹有一定輔助作用。不過,這些研究大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的臨床指南推薦及專家共識。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抗過敏”益生菌屬于跨境電商產品。樂濤指出,這類產品不受我國《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限制,可能含有未經國內安全性評估的菌株,安全性難以保障。
“根據《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非營養素補充劑(2023年版)》,我國目前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24種功能中,并不包含抗過敏這一功能。”樂濤說,如果有商家想開發“抗過敏”類保健食品,需按照規定申請新功能,提供可靠的科學研究結果、動物實驗數據及人體臨床試驗證據,獲批后方可宣稱具有該功能。不過,很顯然,目前大多數益生菌產品生產商還不具備上述資質。
盲目服用有健康風險
對不少“過敏星人”而言,“抗過敏”益生菌的吸引力在于“天然無副作用”“能從根源改善體質”,部分中重度過敏患者甚至因此停用抗過敏藥物,轉而依賴益生菌。不過,相關專家強調,這種做法存在健康風險。
胡啟文明確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益生菌能夠替代抗過敏藥物治療。過敏發作時,尤其是中重度過敏,需要及時使用抗組胺藥、鼻用糖皮質激素等規范藥物控制癥狀,避免炎癥擴散引發更嚴重的并發癥。
如果此時停用藥物、僅服用益生菌,可能導致過敏癥狀持續加重,甚至延誤治療時機。“益生菌最多只能作為藥物治療之外的輔助手段。比如在過敏緩解期,通過服用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平衡、輔助調節免疫狀態,但不能將其替代核心治療手段。”胡啟文說。
樂濤建議,消費者如確有需要,在選購益生菌產品時,首先要明確產品屬性。相關產品若為保健食品,需查看是否有“藍帽子”標志及國家批準文號,同時核對批準的保健功能是否與宣傳一致。
其次,面對復雜的菌株介紹,消費者不要盲目追求“多菌株”或“進口菌株”,而應關注該菌株是否有公開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的人體臨床研究報告,例如是否有研究證明該菌株對特定過敏癥狀(如過敏性鼻炎)有輔助緩解作用、研究樣本量是否足夠、研究結果是否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上。對于跨境電商產品,消費者還需確認產品來源是否清晰、是否有中文標簽及進口檢驗檢疫證明,避免購買“三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