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冷翠華
復旦大學近期發布的《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以下簡稱《知識圖譜》)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共推出了313款惠民保(即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險)產品。其中,今年前7個月新增產品僅9款。《知識圖譜》認為,惠民保的發展已經從增量擴容階段轉向了存量迭代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惠民保在提升人民醫療保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要實現惠民保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直面逆選擇風險、部分地方參保率下降等挑戰,持續優化運營,實現多目標平衡。
前7個月僅推出9款
惠民保的起源可追溯至2015年,其于2020年才在全國范圍內迅速鋪開,并在多地首次上線此類產品,因而廣泛進入公眾視野,因此,2020年也被業界認為是惠民保元年。至今,多個惠民保產品已經運營了約5年。
《知識圖譜》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在現有惠民保產品中,僅有9款為今年新增產品。同時,因運營不善而淘汰的產品也明顯減少。例如,2023年停售的惠民保產品超70款,今年前7個月僅有12款產品停售。這意味著惠民保已結束高增量、高退出時期,進入了低增量、低退出的穩定發展階段。
對此,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林先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惠民保市場正在從快速擴展期轉向理性發展期,這種轉變是健康的市場調整過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則認為,這表明惠民保市場從“擴張期”進入以存量運營和精細化管理為主的“平穩期”,市場重心從“增量開拓”轉向“存量迭代”與“體驗優化”,預計離真正的“成熟期”還需3年至5年時間。
價格變化方面,《知識圖譜》統計結果顯示,目前運營的惠民保產品有141款采用“單一定價”模式,平均價格為95元,較2021年統計的約60元均價有較大漲幅。對此,林先平認為,當前保費上漲是保障范圍擴大、理賠經驗積累后的合理調整。在龍格看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本壓力。
從產品保障和服務來看,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特藥保障是惠民保產品的重點創新領域之一。《知識圖譜》顯示,每款惠民保產品平均覆蓋41種特藥、28種適應癥。在169款基礎版傳統惠民保產品中,超過80%已涵蓋特藥責任,特藥適應癥以惡性腫瘤為核心,同時積極拓展罕見病保障。同時,越來越多的惠民保提供“多版本”供消費者選擇,并通過“加油包”拓寬保障范圍。
直面兩大挑戰
從最初的試點至今,惠民保制度已走過10年時間,廣泛推行也已有約5年時間。業內人士認為,在提升人們醫療保障水平、完善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方面,惠民保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該制度也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需要持續完善。
其中,如何克服逆選擇風險最受業界關注。惠民保產品普遍設置了極低的投保門檻,只要是當地醫保參保人群,投保基本不限年齡、不限既往癥。同時,多數惠民保產品采取統一定價的方式。這就導致風險較高的人群投保意愿強,而健康群體投保意愿較低。林先平認為,投保低門檻、統一定價有利于風險共擔且操作簡便,但可能無法準確反映不同群體的風險特征。差異化定價雖能更精準匹配風險,但可能影響普惠性。他建議,惠民保采取“基礎統一+附加差異化”的定價策略,在保持普惠性的同時增強精準性。
在龍格看來,未來,惠民保將在普惠基礎上探索科學的風險細分,如依據年齡、健康狀況進行差異化定價,這既能提升定價準確性,也符合監管政策導向。目前,已經有個別城市的惠民保產品探索適度差異化定價。例如,安徽惠民保根據年齡進行保費分檔,淄博“齊惠保”根據既往癥和健康狀況進行保費分檔,有助于控制逆選擇風險。
今年7月底發布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于推動城市商業醫療險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要遵循風險對價原則,實現差異化定價,原則上應當基于不同群體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因素進行相應的責任分級或費率分組,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公平性和適配性。
此外,在運營過程中,部分惠民保產品還遭遇了參保率下降、運營收支不匹配等挑戰。龍格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產品保障內容與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群的預期有差距。同時,部分產品迭代或停售導致部分消費者參保中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惠民保產品要實現長期可持續運營,核心在于要找到多目標的平衡——兼顧普惠價格與商業可持續性,以及如何協調統一費率與差異化風險,這對險企精算與技術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需要持續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