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荊楚大地再傳創新強音。9月23日,湖北省首個依托實驗室建設的集成電路專業孵化器——江城集成電路超級孵化器在武漢光谷正式揭牌。這一平臺的建立,是湖北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上的關鍵落子,也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自主突圍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湖北模式”。
孵化器的誕生,植根于湖北在集成電路領域深厚的產業積淀。目前,光谷已匯聚集成電路企業300余家,形成覆蓋設計、材料、設備、制造、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生態,2024年產業規模預計近800億元。在這一堅實基礎上,江城孵化器應運而生。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爆發式增長帶動算力需求激增,集成電路作為底層支撐,其戰略地位愈發凸顯。孵化器在此關鍵節點投入運營,可謂恰逢其時。
“我們的中試平臺、預驗證平臺,以及研發、原材料、設備等合作方,都可以為孵化企業所用,真正打通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條。”江城實驗室主任楊道虹介紹,孵化器還提供集成電路人才、資金、市場等全生態服務,組建了超10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提供從基礎研究、概念驗證到量產推廣的全階段資本支持,加速集成電路創新企業成長。
這一創新模式已初見成效。江城孵化器總經理鄧貴川介紹,前期,他們已孵化了30多家企業,其中1家已上市,3家正沖刺上市,3家獲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已聚集超百位國內外集成電路一流人才。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孵化器“超級連接器”的功能定位——它構建起“創新策源地—技術攻堅營—企業育成營—AI賦能池—成果轉化場”五位一體的孵化模型,突破傳統孵化器的服務邊界。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江城孵化器探索的“實驗室+”模式已形成良性循環。截至2024年底,江城實驗室累計實現研發服務收入8.7億元,納稅超7500萬元,成功實現收支平衡。這背后是“錢變紙—紙變錢—錢再變紙”的創新價值循環,為新型研發機構破解自我造血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這一循環不僅體現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更彰顯出市場導向科研機制的旺盛生命力。
在創新資源整合方面,江城孵化器展現出強大聚合力。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本地高校,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湖北校友會已與湖北江城實驗室簽約共建。這一協同機制持續為孵化器導入技術專家、科研成果與校友企業家資源,形成開放、多元、共享的創新格局,有效補強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
隨著首批8家企業簽約入駐“芯創營”,江城孵化器正在重塑光谷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這些企業聚焦半導體材料、先進封裝、光計算芯片等關鍵領域,將通過專家指導、創投陪跑、產業對接等全方位賦能,加速技術突破與市場轉化。在“青桐Venture Lab”閉門對接會上,入駐項目與行業龍頭開展深度合作,進一步為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江城孵化器的實踐表明,科技創新不僅依賴于技術突破,更亟需制度創新與生態重構。當前,東湖高新區正支持更多平臺探索“實驗室+學院”“實驗室+基金”“實驗室+孵化器”等多元模式,這條從“光通信基地”向“光電融合全球創新極”的躍升之路,正勾勒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范式。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湖北通過制度創新打通創新鏈條的堵點,構建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突圍提供了寶貴經驗。這種以實驗室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標的創新模式,必將為湖北乃至全國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許雄琛(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