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制造企業急切需要尋找新的創新范式賦予其發展動能,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給制造企業創新帶來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日前,廣東工業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制造業藍皮書:中國制造業數字化創新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報告))。
藍皮書報告提出,數字技術的涌現與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創新的內在本質,從而在與制造企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促使新的產品、服務、生產流程及商業模式產生,助力企業數字化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能否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通過數字化創新實現賦能、提供發展動力、增強競爭力,是當今時代傳統制造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加強創新要素數字化,構建數字化創新生態系統。數字化創新不僅是創新成果的數字化產出能力,更是整個創新范式的轉型。因此只有完善數字化創新的配套制度以及加強生態系統建設,才能實現數字化創新從量變到質變的提高,促進創新主體的數字化轉型。在數字經濟下,制造企業內部應該率先提高數字化創新的戰略地位,加大對數字化創新的研發投入,提高數字化成果的商業價值,從而形成數字化的研發生產流程及服務;制造企業外部應該分析數字化市場需求變化,作出合理決策,并積極參與數字化創新背景下的商業模式建立,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密切聯系,創建良好的數字化創新環境以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政府要發揮對數字化創新的催化作用,加強對市場監管、數字化創新成果的保護,積極投資基礎建設,為企業數字化創新提供最基礎的保障。
其次,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制造企業應該主動擁抱數字化,向智能化過渡。數字技術的深層次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協作效率,提高生產與運營的透明度,幫助企業更高效地應對市場需求的波動。制造企業應更加注重推進柔性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建立智能工廠。同時,應著力提升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發揮優勢地區輻射效用,增強區域數字化創新空間均衡性。中國各省份制造業數字化創新水平發展存在空間相關性與空間分異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優勢地區的輻射效應與溢出效應。地區之間要加強合作,將優勢地區的數字化成果及經驗傳輸到周邊區域,將一些數字化業務遷移到周邊區域,做好數字化資源合理分配,提高數字化創新效率,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未來應該借助制造業數字化創新水平高的省份的優勢,輻射周邊省份,最終形成范圍更大的高—高聚集區。例如,以北京市、天津市為代表的京津冀高—高聚集區,以廣東省為代表的珠三角高—高聚集區。低—低聚集區主要處于中西部內陸地區,各方面條件落后,數字化創新受到制約,周邊區域制造業數字化創新環境差,輻射帶動效應發揮受阻,彼此間比較容易形成對數字資源的惡性競爭,缺少合作機會。要想打破這個窘迫的局面,必須加強與我國東部地區制造企業的合作,利用各自優勢資源與政策,發展特色產業,學習其數字化轉型理念,加強其數字化創新意識,逐步提高制造業數字化創新水平,進而縮小低—低聚集區的范圍。(杜軒)
(責任編輯:蘇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