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經濟“首季報”發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變亂交織,國內結構調整陣痛仍在釋放。面對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團結一心、奮發有為,加快落實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力有效應對外部挑戰。一季度,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

經濟運行穩中回升
從主要宏觀指標看,一季度經濟延續了穩中向好、穩中回升的態勢。
增長穩中有升。一季度5.4%的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生產需求指標加快回升,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6.3%,比去年全年回升0.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3%,回升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2%,比去年全年回升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6%,回升1.1個百分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以舊換新政策持續拉動耐用品消費,設備更新政策推動工器具購置增速創新高,政府債加快發行托底基建投資,一系列穩房地產政策推動市場出現“小陽春”,這些都凸顯出政策的積極效果。
就業收入總體穩定。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3月份失業率為5.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6%,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一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但我國進出口保持基本平穩的態勢,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出口增長6.9%;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
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5%,連續兩個月回升。一季度,貨運量同比加快;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4%,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8.4%,有力有效支撐了經濟增長回升向好。
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
盛來運表示,一季度,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繼續取得新成效。
創新發展持續推進。各地加大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帶動高技術產業發展。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3%。
協調發展持續改善。從需求結構看,高技術產業投資比重在提升。一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5%,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0.3%,提高0.3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扎實推進。以新能源車、鋰電池、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一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亮麗。
民生改善和安全發展繼續取得新進展。對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比持續提高,能源保供有力有效,化解地方債、中小金融機構、房地產等風險的政策積極有效,安全發展得到加強。
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
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快速升溫,世界經濟秩序受到重創。專家表示,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我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實現既定發展目標。
經濟有基礎,內需有支撐。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15年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經濟發展底盤穩、基礎牢。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正處在消費升級的關鍵階段,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空間都非常大,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市場多元化,出口有韌性。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同比增長7.2%,貨物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額比重超過50%,多元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這也意味著我們對某一個國家單一出口市場的依存度下降。
轉型有成效,新動能增強。過去5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去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8%左右,新動能不斷成長,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的協調性和穩定性。
應對有經驗,政策有保障。盛來運表示,針對當前的外部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行充分預判,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及時推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一季度來看,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對推動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