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嚴曉菲
緊跟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步伐,部分券商陸續調整客戶保證金利率,廣發證券、民生證券客戶保證金賬戶結息年利率已降至0.05%。在業內人士看來,保持利差空間、控制資金管理成本,是券商“降息”的主因。
券商新一輪“降息”
近期,多家券商公告調整客戶資金計結息利率標準。廣發證券于5月21日調整客戶人民幣資金計結息利率標準,調整后的年利率標準為0.05%。民生證券于5月20日起調整經紀客戶人民幣資金賬戶、信用客戶和期權客戶保證金賬戶的結息年利率至0.05%。
銀行降息是券商下調客戶保證金利率的直接原因。5月20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主要銀行率先調降存款掛牌利率。次日,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8家股份制銀行跟進。
“券商客戶保證金利率通常與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掛鉤。”聯儲證券財富與機構業務部副總經理王龍稱,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后,券商資金成本(如客戶保證金存放銀行的協議利率)同步降低,為保持利差空間,券商會調整客戶端利率。
控制資金管理成本也是券商降低客戶保證金利率的考量因素。“利率過高,可能會導致客戶保證金大量涌入,規模迅速膨脹,從而增加券商的資金管理成本。”王龍說。
回溯來看,今年1月光大證券公告稱,自1月20日起將客戶資金賬戶人民幣活期年利率調整為0.1%。2024年7月,粵開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將客戶保證金賬戶人民幣活期年利率調整為0.15%。當年3至4月,渤海證券、東莞證券、愛建證券、開源證券等券商宣布,將客戶保證金活期存款年利率調整為0.2%。從上述公告發布時點來看,券商調整客戶保證金利率多與銀行降息同步。
保持利差空間
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是指投資者股票賬戶中未購買股票的可用資金,而客戶保證金利差收入是券商利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位券商人士介紹,對于這部分未購買股票的可用資金,券商通常會按照活期利率給投資者結算利息,銀行則會向券商支付同業存款利息。一般而言,同業存款利率略高于個人客戶活期存款利率,兩者之間存在利差,券商便從中獲得利差收入。
由于客戶群體規模龐大,券商的客戶保證金數額不小。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150家證券公司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為2.58萬億元,而2023年該項數據僅為1.76萬億元,同比增幅超過46%。
“下調客戶保證金利率會帶來利差走擴,或為券商帶來一筆頗為可觀的收入。”上述券商人士稱。
投資者理財格局或生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客戶保證金利率調整對個人投資者影響相對較小,但仍須關注這一變化對投資者整體收益的影響。
國元證券金融產品部負責人表示,基于交易習慣、資金規模、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可能開始尋找合適的替代工具來做流動性管理,提高閑置資金的收益。
“部分資金可能會流入股市、債市,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有望提升。”在王龍看來,投資者的閑置資金有以下幾個去向:一是轉向類現金理財產品或貨幣基金;二是部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可能會提高,通過配置更豐富的資產或購買更高風險等級的產品,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更好幫助投資者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券商應如何作為?國元證券金融產品部負責人表示,券商應提升自身運營能力,加快產品贖回的到賬時間,還可與銀行合作墊資,開發流動性更好的活期理財產品。王龍認為,在投顧服務和配置能力方面,券商應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結合大數據分析客戶持倉、交易習慣,提供個性化資產服務,同時引導客戶強化長期投資及分散配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