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是亞歐大陸的中心,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現實需求、堅實的民意基礎。建交30多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中國成為中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為雙方合作搭建了新平臺,中國同中亞五國深入拓展務實合作。今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哈薩克斯坦舉行,擘畫中國中亞關系發展新藍圖。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經貿往來規模擴大領域拓寬
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曉天(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亞是聯通中國與歐亞大陸的樞紐,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合作,推動基礎設施、能源、貿易等領域互聯互通,倡導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通過高層引領、經濟融合、安全協作和人文交流,中國與中亞國家正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網絡。
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額僅4.6億美元,2024年達948億美元,30多年來,貿易總額增加超200倍。回首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歷程,不僅實現規模上的跨越式發展,還在貿易便利化、投資促進、自由貿易規劃等制度層面取得重大進展,對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示范價值。
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92年至2000年,雙邊貿易的破冰期。中亞在蘇聯時期沒有獨立對外貿易權,1991年蘇聯解體時中亞國家與中國貿易量較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隨著中亞國家與中國政治領域互信加深,特別是雙方邊界問題順利解決,經濟往來逐步增多,貿易額穩步增長,2000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額約15億美元。
2001年至2012年,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為雙邊貿易提供支撐。上合組織的建立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提供了多邊舞臺和機制化保障,組織內部建立經貿部長會議機制,推動雙邊貿易、投資、交通、能源等領域務實合作。各類經貿機制的建設,解決了中國與中亞國家從陌生到熟悉的問題,破解了中國與后蘇聯空間國家經貿交流方面的諸多障礙。2012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額增至460億美元。
2013年至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雙邊貿易蓬勃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中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以“五通”為核心內容的各類合作項目激發了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活力。經過10多年發展,雙方貿易額又翻了一番,逐步接近1000億美元。
中國與中亞國家不僅貿易規模大幅增長,經濟合作領域也不斷拓寬,從一般貿易為主到貿易、投資相結合,從單純貨物貿易到服務與貨物貿易協同發展,合作模式從功能性合作到機制化、制度化合作,形成領域全面、層次豐富的互利互惠經濟關系。
一是建立堅實高效的經貿制度安排。中國與中亞國家從雙邊和多邊層面建立了多樣化經貿合作機制。雙邊機制主要包括元首會晤和政府間合作委員會、高層定期會晤機制等。政府間合作委員會下設經貿、能源、交通、農業、科技等若干分委會,負責協調國家間各領域合作、落實峰會及總理會議決議等重要任務。多邊層面,上合組織成立后,形成經貿部長、財長和央行行長、交通部長、農業部長、科技部長會議等經貿高官委員會機制。其中,在經貿部長會議下設立海關、電子商務、投資促進、現代信息和電信技術、貿易便利化等專業工作組對接機制。在政府合作機制框架外,設立實業家委員會、經濟智庫聯盟等非政府合作機制。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還建設完善的投融資保障機制,主要在上合組織和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運作,包括上合組織銀聯體、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多渠道融資平臺與資金支持體系。一系列機制建設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強勁動力。
二是踐行互利互惠理念。雙方通過投資、基建、技術合作等方式,助力中亞國家經濟增長、民生改善和區域互聯互通。中國對中亞投資規模和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已成為中亞主要投資來源國。中國旱地農業經驗在中亞廣泛傳播,中亞地區新鮮水果走上中國消費者餐桌。農業技術如節水灌溉、溫室種植,幫助中亞國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中國產業投資促進下,中亞國家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得以連接更廣泛的國際市場。中國和東亞地區巨大市場使中亞地區打破歐亞核心區的封閉狀態,實現與亞太乃至整個國際市場的融合,將能源等優勢資源進行市場化變現,新技術、新產業合作助推中亞國家實現跨越式產業升級。
三是開展綠色領域合作。在全球產業鏈重塑與調整過程中,中亞地區積極謀劃產業升級,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經濟的依賴,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著眼綠色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現代農業等領域,推動中亞國家融入全球綠色經濟體系。未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中亞國家“綠色新政”如哈薩克斯坦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戰略對接,雙方在氫能、碳市場、生態治理等領域合作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中國中亞綠色合作不僅惠及區域可持續發展,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新方案。
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中國與中亞在交通運輸以及物流網絡建設等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李自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交通物流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利益的高度重疊區,目前基本形成管道、鐵路、公路、航空、海港的立體化網絡。雙方對開口岸有11個,包括2個鐵路口岸,有力推動了經貿和人員往來。
能源管網形成“一油三氣兩規劃”格局。已運行的有中哈石油管線和3條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中哈石油管線是中國第一條陸路跨國原油管道,截至2024年底累計對華輸油超1.7億噸。天然氣管線2009年投產,累計輸氣超5000億立方米。
中國與中亞有兩條跨境鐵路,分別經霍爾果斯和阿拉山口聯通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建鐵路有兩條,分別是中吉烏鐵路和中哈第三條跨境鐵路“阿亞古茲—塔城”。中吉烏鐵路于2024年6月簽署三國政府間協定,預計2031年完工,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至中東、歐洲的最短線路。2023年10月,中哈簽署《共同推動塔城—阿亞古茲鐵路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計劃2027年投入使用。這兩條鐵路將進一步織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鐵路交通網絡。
公路作為最普遍的運輸方式,合作成果最為豐富。2014年簽署的《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確定了6條線路,全部經過或通達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斥資建設“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公路,聯通中國與歐洲。中國—塔吉克斯坦公路是塔吉克斯坦“走出大山”的戰略通道,顯著改善了通行條件。吉爾吉斯斯坦的“北南公路”聯通北部首都比什凱克與南部重鎮奧什,是解決北南“地理分割”的重要工程。
海鐵聯運形成“東有連云港,西有阿克套,西安擔中間”的三大支點。2014年5月,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投產,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首個大型互聯互通項目,連云港成為中亞面向亞太市場的“出海口”。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是中亞國家近年著力打造的新通道,從新疆出境,經哈薩克斯坦阿克套港,抵達阿塞拜疆。2024年,中哈兩國元首以視頻方式出席中歐跨里海直達快運開通儀式,助力該走廊多式聯運駛入快車道。同年,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正式投入運營,成為哈薩克斯坦在華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截至今年2月底,累計轉運貨物超15萬噸,服務覆蓋中亞、東南亞等地區的10余個國家。
此外,中國與中亞的航線越來越密集,與烏茲別克斯坦每周有60多個班次,與哈薩克斯坦有50多個班次,7個城市與哈有直航航線,且在不斷增加。
對標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新基建領域“硬聯通”與“軟聯通”并進。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成為經濟新增長點,加強數字互聯互通正成為雙方合作重點。中方成立中國—上合組織大數據合作中心,參與建設中吉烏跨境光纜項目,助力多國開展智慧城市和大數據中心建設。未來,雙方數據傳輸效率將大大提升,為區域內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提供更高效穩定的網絡環境,進而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子商務等領域釋放數字紅利。
“硬聯通”快速發展的同時,“軟聯通”持續跟進。中亞國家共同簽署跨里海國際運輸協議,成立跨里海通道開發協調委員會,協調海關政策,降低稅費,提高線路競爭力。哈薩克斯坦推出服務、速度、價格、穩定性和完整性“5C”準則,為過境運輸保駕護航。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推出“貿易+通關+物流+金融”全鏈條服務。各方相繼推出簽證便利化措施,中哈、中烏實現簽證互免,塔吉克斯坦對中國55歲以上公民實行免簽證待遇。2024年至2025年為中哈旅游年,2024年到哈薩克斯坦旅游的中國游客同比增長78%。
中亞位于歐亞大陸的腹地,對外聯通不便,難以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助力中亞商品“走出去”,還為中亞地區成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提供助力。同樣,得益于中亞軟硬件設施的發展,中歐(中亞)班列快速增長,從2014年的308列增至2024年的1.9萬列,成為東西方物流不可或缺的大動脈。
中國企業為中亞基礎設施建設作出巨大貢獻,中塔公路、北南公路、“瓦赫達特—亞灣”鐵路、達特卡—克明輸變電線項目等都有中國建設者的身影。戰略性大項目向世界詮釋了中國速度和中國質量。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帕普”鐵路被列為“總統一號工程”,最大難點是19.2公里的卡姆奇克隧道,蘇聯時期曾考慮修建,但因技術難點大、周期長達20余年而擱淺。中國鐵路隧道集團僅用900天就完成施工,原來需要翻山越嶺一整天,現在只需900秒。
助力經濟發展模式綠色轉型
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具有怎樣的互補優勢?有何突出亮點?
許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兼中亞研究室主任):中亞國家獨立建國已30多年,雖然基本完成從蘇聯經濟體系向自主國民經濟體系的過渡,但由于歷史因素和地緣條件制約,各國產業鏈與供應鏈構建仍然不完整。隨著全球經濟向綠色發展領域轉型,中亞國家主要依托資源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尤其是以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為標志的地緣政治對抗加劇,使中亞各國構建完善產業鏈的道路遭遇阻力。
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長期涵養中亞地區的冰川快速萎縮,以冰川融水為源頭的兩大中亞跨境河流阿姆河、錫爾河流量大大減少。2023年9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表示,預計到2050年,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冰川面積將減少一半,到2100年可能完全消失。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在2023年國情咨文中也強調,哈薩克斯坦到2040年水資源短缺將達120億立方米至150億立方米。托卡耶夫在今年舉行的撒馬爾罕“全球氣候挑戰下的中亞”國際會議上指出,中亞是全球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全球變暖在該地區的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過去20年,中亞地區人均可用水量減少30%。
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已成為中亞各國的普遍共識和集體行動。2019年,吉爾吉斯斯坦制定《綠色經濟發展規劃(2019—2023)》,加強政府對綠色經濟轉型支持。哈薩克斯坦2020年發布《2050年前低碳發展愿景》,成為《哈薩克斯坦—205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提出重點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計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總發電量的50%以上,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烏茲別克斯坦制定《2019—2030年向綠色經濟過渡戰略》,計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總發電量的1/4以上,并將碳排放強度減少10%。《烏茲別克斯坦2030戰略》提出,在普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基礎上,將農作物灌溉總面積提升至200萬公頃。土庫曼斯坦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強調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實現能源多樣化。
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互利合作步伐加快,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加強交流與協作需求不斷上升。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在峰會成果清單中,有關發展轉型的合作共識和倡議占相當一部分。如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領域合作;發起中國—中亞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深化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實施綠色措施,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加快數字和綠色基礎設施聯通等。
在中國與中亞國家政府間合作協議推動下,節能環保、綠色農業、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成為新亮點。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工藝和技術在全球居領先地位,裝機容量在全球占比超50%。近些年,已有大批中資企業在中亞地區成功投建新能源項目,僅在哈薩克斯坦就有阿拉木圖光伏電站、阿克莫拉州風電站、札納塔斯風電站等清潔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超1000兆瓦。中資企業在烏茲別克斯坦承建的撒馬爾罕220兆瓦交流光伏項目,將滿足當地26.4萬戶家庭的供電需求。
中亞各國的農業經營模式較為落后。2019年掛牌的陜西楊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團隊,針對中亞地區干旱半干旱農業環境特點,立足良種培育、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鹽堿地治理開發等優勢學科領域,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成8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探索出“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市場導向”的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模式,為中亞國家農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作出重要貢獻。以烏茲別克斯坦節水灌溉項目和智能水肥一體自動化灌溉項目為例,告別粗放的大水漫灌方式后,采用新技術使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50%、減少成本40%。今年6月,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舉行的中烏現代農業合作論壇上,僅陜西省就簽約9個現代農業項目,總金額超4000萬元,涵蓋農產品貿易、智慧農業、農資農機出口等領域。202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新疆天業集團、新疆石河子大學等在烏茲別克斯坦啟動“中—烏干旱區綠洲節水灌溉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截至2024年,在烏推廣農田滴灌面積2000公頃,灌溉效率提高40%以上,單位產量提升20%至40%,為當地培養出大批科技人員。(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