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道,青磚灰瓦,大紅燈籠,木刻牌匾,布質招旗……在很多古街古鎮,游客都能看到眼熟的“標配式”畫面。近年來,不少地方對特色街區進行統一規劃開發,在整合旅游資源、提升景區品質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度規劃導致的“千街一面”。
以特色街區、小鎮為載體,統籌實施古建群落和文化遺存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原本是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但如果過度規劃或者簡單復制其他成熟街區的風貌,反而會失去景區自身特色,造成審美單一和視覺疲勞。在規劃設計者看來,經過統一改造后的街區,與周邊城市風貌相比已經具備古風古韻。但是在游客眼里,“標配式”的古鎮風格千篇一律,既沒有凸顯特色,旅游體驗也乏善可陳。
景區規劃,需要打造“好看的皮囊”。很多古鎮古村和傳統街區在改造之前,確實存在較多問題。有的因私搭亂建較多造成整個街區雜亂無章,有的因管理缺失導致商業服務質量不高,有的建筑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有的街區因盲目招商造成業態混亂。經過統一規劃改造后,整個街區面貌一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業態布局更加合理,視覺效果明顯改觀,服務品質也得到有效提升。
景區規劃,更要挖掘“有趣的靈魂”。特色街區和小鎮最核心的要素是“特”,千百年來形成的古街古鎮,很多都有其特別的文化底蘊、傳統民俗、特色飲食、建筑風貌等。如果照貓畫虎、刻意模仿復制,都搞小吃街炸麻花、磨豆腐等民俗文化體驗,反而沒有真正塑造自身特色。對這些地方的規劃改造,不能一味地只學他人好、丟了自家寶。
對景區的統一規劃,“統”的是科學布局、品質提升的基礎功能和服務水準;凸顯特色,“特”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這并非“既要又要還要”的無解難題,而是找準“統”與“特”的平衡點,實現“好看的皮囊”與“有趣的靈魂”相得益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