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繁星面館、文立新秤盤麻辣燙、胡萬串餅……打開手機搜索美食,會發現許多以人名來命名的餐館。而像“爸爸糖吐司”“外婆家餐廳”“爺爺不泡茶”等采用家庭稱謂來命名的餐飲品牌也不在少數。為什么餐飲行業偏愛這樣取名?這要從行業特點說起。
民以食為天,多年來,我國餐飲行業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外賣行業的蓬勃發展,推動餐飲店的經營模式更加多元化。然而,餐飲業準入門檻較低、品質要求高,競爭非常激烈,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如何在線上平臺被更多消費者選中,如何在線下堂食贏得顧客青睞并提高復購率,成為當下餐飲經營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消費者需求愈加細分,食客的品牌忠誠度相對有限,餐飲行業的比拼早已不局限于價格、品類、服務和裝修等方面,而是品牌建設和綜合競爭力的角逐。
不管以姓名還是家庭稱謂來命名的餐飲品牌,都使它多了記憶點,也多了些人情味。就餐飲品牌建設而言,這是一種性價比較高的品牌差異化策略,不僅能體現出個性化,還可以融入情感與文化內涵。
有人情味兒的名字,能有效縮短品牌與消費者的心理距離。當我們習慣于依賴人際關系建立信任時,這些店名可以有效消解商業場景的疏離感和陌生感。在《鄉土中國》中,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關系越強,然后逐漸向外一層層疏遠,最終是沒什么關系的陌生人。
更何況吃飯這件事,在中國人眼中可不僅僅是果腹之舉,而是情感聯結的重要載體。這樣的命名方式可以喚起消費者對家和親朋好友等溫暖意象的聯想,有助于餐飲店建立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品牌形象。
品牌“有名有姓”,還有助于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店”的匠心傳承,不僅呈現出以個人信譽作背書的創業決心,還傳遞出經營者自我約束的態度,會給消費者個人信譽轉化為企業無形資產的印象,也會使消費者在選擇時多一份信任感。
這些店名還有助于強化品牌辨識度,有效促進口碑傳播。當下餐飲消費已從功能需求轉向情感體驗,有創意、有記憶點的店名既能在點餐平臺中脫穎而出,也便于消費者社交傳播。通常來說,人們對有故事性的人格化品牌更容易產生好感。擬人化的品牌名稱比抽象的店名更容易被人記住,也會給消費者一種“獨門手藝”的印象,更容易成為社交話題。
當然,記得住店名不等于留得住顧客。取一個有趣的品牌名不是餐飲店的金鑰匙,而是一個起點。餐飲是一個容錯率極低的行業,各個環節都要把控到位,因為“一榮未必俱榮,一損必定俱損”。通過持續提供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整潔明快的生產和用餐環境、恰到好處的服務以及穩定品質的外賣,才能讓品牌實現從“有名有姓”的名號初傳到讓消費者吃得“有滋有味”的體驗深化,最終實現“有情有義”的情感認同,從而完成從品牌認知到商業價值實現的完整閉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