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繼數字經濟之后的新增長引擎,低空經濟憑借其三維空間優勢、靈活運行特性與強大場景拓展能力,正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文旅出行、應急救援、物流配送、休閑娛樂等多個消費領域。從直升機觀光到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通勤,從無人機直播到空中快遞,低空飛行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場景與新需求,成為推動內需擴容、消費提質、生活升級的重要支點,也為構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澎湃動能。
當前,“飛行+文旅”正成為低空經濟滲透消費端的重要突破口。以桂林、張家界、黃山等風景名勝區為代表,直升機低空觀光、熱氣球飛行體驗等產品已進入景區成為標配,廣受游客歡迎。同時,各類飛行嘉年華、航空科普節、空中露營等創新活動不斷涌現,帶動景區配套、住宿餐飲等關聯產業形成疊加效應。
此外,“飛行+商業服務”也開始進入市民日常生活。廣州、合肥、重慶等地紛紛布局eVTOL航線試飛,構建“15分鐘低空通勤圈”。京東、順豐、美團等平臺已在部分試點地區開通無人機即時配送業務,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物流痛點,推動低空技術在即時零售、社區便利服務、城市微物流等領域落地。
技術創新為“飛行+消費”不斷注入新動能。近年來,eVTOL作為低空經濟的明星產品,正從展覽樣機走向載人試飛和商業化應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有超10個城市完成eVTOL航線演示飛行,部分企業已取得適航審定進入運營籌備階段,部分企業在國際低空出行領域逐漸形成技術優勢。
從夜間燈光秀到定點物資配送,從戶外直播到婚禮拍攝,無人機正在深度嵌入城市生活。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數據,全國無人機年飛行量已突破1900萬小時,同比增長超40%。2025年,這一數據有望突破2500萬小時。預計未來3年,“飛行服務”將像快遞外賣一樣普及,形成覆蓋文旅、餐飲、醫療、文化、零售等多個領域的消費鏈路。
“飛行+消費”不僅是消費升級的體現,更是生活方式躍升的象征。未來,低空飛行有望成為常態化交通、服務和體驗方式,逐步走入千家萬戶。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其中以消費服務為核心的下游市場占比將超45%,成為帶動內需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同時,低空經濟將與數字技術、綠色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深度融合,孕育出大量新消費內容與新就業機會,進而推動形成從飛行器研制到空域運營,再到消費服務的全產業鏈條。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臨沂大學教授謝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