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愛讀書。
根據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最新發布的報告,盡管信息獲取方式多樣,新加坡成年人和青少年仍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大多數受訪者每周都會多次閱讀新聞報道、書籍以及網上文章。調查還發現,各年齡段的受訪者普遍偏好借閱實體書籍,書店和圖書館仍是受訪者獲取實體書籍的主要途徑。
走進新加坡的圖書館,就像打開了一個滿藏驚喜的百寶箱。新加坡人似乎把對知識的渴望,全裝進了這些充滿巧思的空間里。
濱海灣圖書館絕對是妥妥的“顏值擔當”。遠遠望去,這座建筑如同被海風雕琢過的椰子殼,流線型的外立面在陽光下泛著銀灰色的光澤,鏤空的結構讓自然光能穿透墻體,在室內投下斑駁的光影。當地人常說,這座圖書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尤其是傍晚時分,玻璃幕墻映著落日余暉,與不遠處的金沙酒店相映成趣。
碧山—大巴窯公園的圖書館則是不少“自然系”讀者的心頭好。設計師將整面墻都設置為落地窗,窗外就是層層疊疊的綠植和蜿蜒的步道,坐在臨窗的沙發上,抬眼就能看見松鼠在樹梢上跳躍。趕上蒙蒙細雨,泥土與草木的芬芳混著書香,清淺地漾在空氣中——在這里閱讀,仿佛把森林都裝進了書架里。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地下藏書庫,有著不少“鎮館之寶”。泛黃的19世紀新加坡地圖上,還能看到當年的海岸線輪廓;用宣紙裝訂的古籍《星洲雜詠》記錄著早期華人下南洋的生活點滴。最讓人驚嘆的是這里“無死角”的藏書體系——從最新的科幻小說到冷僻的東南亞昆蟲學專著,從嬰幼兒繪本到盲文版的《哈利·波特》,在這里都能找到。
在裕廊區圖書館,常常能看到一個圓滾滾的小家伙在書架間穿梭——這是移動還書機器人Orb。它肚子底下有個掃描儀,每次掃過書脊的射頻技術識別標簽都會發出“嘀”的一聲,讀者只需要等待其自動規劃路線,把書準確送回指定書架即可。不過,Orb也不是完全沒有“脾氣”的。遇到童心未泯的讀者擋路,它會發出“滴滴”的提示音,宛如一只奶兇奶兇的電子寵物。
新加坡的圖書館之所以特別受歡迎,與其風格各異的定位關系匪淺。比如,烏節路圖書館的周末,熱鬧得像個市集:攝影展的展區內,退休的老人正給游客講解自己拍的魚尾獅夜照;在隔壁的音樂角,中學生樂隊正抱著吉他彈唱原創歌曲;最里面的手工區,幾位媽媽正帶著孩子用棕櫚葉編織新加坡傳統的手工藝品。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說,這里每個月都要辦20多場活動,連地下室的角落都被改成了小型劇場。
對孩子們來說,圖書館就是個“魔法城堡”。兀蘭公共圖書館的兒童區有個蝴蝶形狀的書架,每一格都擺著會發聲的立體書;定期舉辦的“故事會”上,志愿者會穿著童話人物的服裝朗讀繪本,孩子們能跟著劇情做手工。有位媽媽笑稱,她家孩子每周都盼著去圖書館“尋寶”,因為那里的互動圖書展示臺會根據故事內容亮彩燈、放音效,超級有趣。
圖書館給成年人的“福利”也不少。淡濱尼圖書館的“職場充電角”,每周都有簡歷工坊和面試技巧課;有些圖書館還辟出了“創業艙”,免費提供高速網絡和會議室,不少初創團隊就是在這里談成的第一筆生意。
走進牛車水圖書館,仿佛瞬間來到了中國城。整整一面墻的中文藏書里,既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有研究新加坡華人歷史的學術著作;春節前這里會辦春聯書寫活動,端午時又能聞到粽葉香,連書架都是仿古的紅木雕花的樣式。
一些圖書館還專門設立了“圖書交換日”。在女皇鎮圖書館外的小廣場,居民們把自家閑置的書擺在毯子上,用“以書換書”的方式交朋友。在這里,知識不僅能傳遞,還能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
新加坡圖書館早已超越了“借書”“讀書”的功能,而是會講故事的建筑,是裝著城市記憶的容器,更是讓陌生人會心一笑的溫暖角落——這大概就是新加坡人藏在書架背后的“乾坤”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朱 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