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山東濟寧嘉祥縣南部山區的麒麟覓境景區,隨處可見游人如織的熱鬧場景。曾經礦坑遍布的荒山,如今已成為備受青睞的生態旅游打卡地。
這一轉變,源于嘉祥縣持續十余年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2010年,面對長期開采留下的“生態瘡疤”,嘉祥縣全面實施封山禁采,關停石灰窯97座、封禁礦山65座、封停鋸石機5000多部,開啟了漫長的生態修復之路。
“修復礦山不能蠻干,關鍵要找準方法。我們充分借助當地群眾在處理山體巖石和選擇植被方面的經驗優勢,經過十余年不間斷的精準修復,昔日的礦坑,已整為平地,裸露的巖石再接新綠。”嘉祥縣自然資源規劃局一級主任科員黃海棟表示。
十多年來,通過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嘉祥縣南部山區完成封山育林4.6萬余畝,植樹1000多萬株。從滿目瘡痍到綠色崛起,曾經的荒山禿嶺再度披上綠裝。
而礦山修復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找到合適的綠色發展路徑。嘉祥縣政府投資2000萬元鋪設了四條總長30公里的旅游公路,全力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
麒麟覓境是嘉祥縣重點打造的多業態文旅融合項目。依托南部山區的良好生態,近兩年嘉祥縣先后開發了3處休閑度假勝地,各景區串珠成鏈,已成為濟寧及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盡享“綠水青山”的生態“后花園”。
如今,南部山區已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游客絡繹不絕。坐落在景區旁的九頂山農家樂負責人張同立高興地說:“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去年收入突破100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嘉祥南部山區已落戶20個重點文旅項目,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帶動文旅消費8000萬元。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態改善讓周邊村民的農產品成了“香餑餑”,地瓜、桃杏等土特產供不應求,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年增收2600元,有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繼續深化生態修復成果,推進濟寧野生動物園、武氏祠漢文化保護傳承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區域性文旅康養目的地。”嘉祥縣文旅局副局長張榜超表示。
歡聲笑語回蕩在山谷,綠意盎然取代了往日塵灰。從“生態瘡疤”到“城市后花園”,嘉祥縣用十余年的堅守,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變為現實。這條依托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不僅讓荒山蛻變為打卡勝地,更成為了驅動鄉村振興、富民增收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