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云上梯田稻浪金黃,又是一豐收季。眼下,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11.8萬畝高山水稻陸續成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
清晨,宣城旌德廟首鎮沉浸在一片寧靜的薄霧之中,山巒在光影的勾勒下若隱若現。“云上梯田”在朝陽映照下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宛如金色海浪。隨著聯合收割機開進田間,旌德縣11.8萬畝高山單季稻正式開鐮。
近年來,旌德縣依托黃山余脈獨特的小氣候,大力發展“高山生態稻+觀光農業”。當地通過坡改梯、小田并大田,配套建設智能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系統,實現了高山水稻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旌德縣的水稻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多分布在山區鄉鎮,以梯田等形式存在,有著“云上梯田”之稱。
新疆伊犁:超55萬畝制種玉米開鐮收割
作為全國重要的制種玉米生產基地,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中就有20粒產自新疆伊犁河谷。這兩天,伊犁河谷55.58萬畝制種玉米開鐮收割,全面進入收獲期。
在新疆伊犁河谷中部的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制種玉米率先拉開收割大幕。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借助衛星導航定位勻速前進,飽滿的玉米很快被摘穗、脫皮,再通過傳送帶送入旁邊并行的運糧車上,機械化率達到100%。
伊犁河谷地處天山北麓西段,日照時間長,水資源豐富,不同區域積溫呈現梯次布局,能夠滿足早中晚熟各類玉米品種的生長需求。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伊犁州制種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今年,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達55.58萬畝,占新疆比例超60%,已連續三年成為新疆最大、全國第二大的玉米制種產業基地。
貴州貴定:全流程溯源 刺梨果擁有“數字身份證”
金秋時節,刺梨飄香,貴州省貴定縣10.7萬畝刺梨迎來豐收。隨著數字化管理的應用,當地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產地、重量等信息,實現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溯源,讓這些刺梨也擁有了“數字身份證”。
走進貴定縣昌明鎮火炬村刺梨基地,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農戶們正搶抓黃金期采摘,確保刺梨的新鮮度。
剛剛采摘的刺梨鮮果被運往當地一家5G智慧工廠進行加工。鮮果經過“三篩兩洗”等工藝處理后,進入自動化壓榨和灌裝環節。數字化管理不僅助力農戶增收,更保障了產品質量可控、可追溯。
智慧工廠內,智能生產線在5G網絡支持下高效運轉。生產數據實時呈現在智能看板上,整個流程超90%的設備接入物聯網,關鍵工藝實現100%實時監控。目前,當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使刺梨產業覆蓋全縣89個村,受益農戶2.1萬戶,戶均增收超過1萬元。依托5G智慧生產線的技術賦能,傳統刺梨產業實現了從“豐收”到“增效”的跨越。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