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消息:9月28日,隨著濱海109鋪管船將最后一節海管終止封頭鋪設到渤海南部海域,我國海底油氣管道總長度突破一萬公里,躍居世界前列。按照規劃,到2030年我國海底管道總長度有望突破13000公里,進一步織密海洋能源輸送網絡。在新能源轉型背景下,這些管道還具備兼容輸送氫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的潛力,為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靈活支撐。
我國海底管道裝備技術能力達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海洋油氣開發的“生命線”,海底管道工程是集設計、建造、安裝、運維于一體的高精尖領域,不僅技術體系復雜、施工難度極大,對技術裝備提出了嚴苛考驗。隨著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與國產化成果落地,我國海底管道工程裝備技術已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底并非一馬平川,海山、海丘、海溝復雜交錯,海底管道內部輸送介質多為高溫高壓油氣,外部面臨風浪流、臺風、泥沙遷移、地質斷層等極端海洋環境及惡劣地質條件,要確保其在20年乃至更長的服役過程中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極具挑戰。
中國海油海油工程設計院副院長 何楊:通過聯合技術攻關,成功掌握稠油及高凝油長距離多相混輸、惡劣海況及復雜地貌下海底管道自主設計安裝的成套關鍵技術,建成3000米級超深水鋪管船海洋石油201等系列化大型施工裝備,作業能力實現了從淺海向超深水的跨越。
我國海況復雜,對海底管道工程技術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來,我國加快技術、材料、裝備的自主化與國產化步伐:2023年,海管計算分析軟件和全自動焊接設備實現國產化;2024年,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千米級海底管道自動發球管匯成功投用;2025年,國際首創的深水海管鋪設智能監測裝備“海衛”系統完成海試,管材、附屬設備等國產化也全面突破。
中國海油海油工程設計院副院長 何楊:隨著“深海一號”大氣田等一批超深水、高壓海底管道相繼建成,我國海底管道工程裝備技術能力已成功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并在裝備技術體系完整性等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的行列。
我國萬里海底“能源動脈”建設歷程
短短40年間,我國海底管道從零起步突破10000公里,首尾相接相當于我國從最南到最北直線距離的近2倍,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跨越。下面讓我們通過短片來了解一下,我國萬里海底“能源動脈”是如何建成的。
1985年,我國建成首條海上油田輸油管道(埕北油田);
1989年,我國建成首條自主設計海底管道(渤中28-1油田);
1995年,我國建成國內最長(778公里)輸氣海底管道(崖城13-1氣田)
2001年,我國建成首條長距離稠油混輸海底管道(綏中36-1油田);
2005年,我國海底管道作業水深首次突破100米(陸豐13-2油田);
2013年,我國海底管道鋪設水深首次突破1000米(荔灣3-1氣田);
2014年,我國海底管道日鋪設速度首次突破6公里(黃巖氣田一期);
2020年,我國創造1542米超深水海底管道作業紀錄(“深海一號”大氣田);
2023年,我國建成最長深水油氣混輸管道(“深海一號”二期工程);
2025年,我國海底管道總長度成功突破10000公里。
中國海底管道工程走向國際市場
在國內海洋油氣工程加快建設的同時,我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一帶一路”等國際重點油氣合作區域擦亮了中國“海底管道工程”品牌。
今年以來,我國海底管道工程海外合作加速落地:7月,“海洋石油202”和“海洋石油295”等海上作業船只首次赴文萊參與海底管道施工作業;8月,亞洲首艘3000米起重鋪管船“海洋石油201”完成卡塔爾5-2項目最后一條10英寸海底管道鋪設;9月,海油工程承建的卡塔爾RUYA項目首條海底管道完成鋪設,創造我國企業在中東區域海底管道鋪設速度紀錄,該項目是我國承攬的最大海底管道工程訂單。
專家介紹,近年以來,承攬了尼日利亞、沙特、卡塔爾、文萊等10余個國際海底管道工程項目,累計鋪設海底管道超500公里,創造了全球“海管尺寸最大”和“單根海管最重”等多項行業施工紀錄。
就在上個月,海油工程拿到約40億美元的卡塔爾訂單,刷新了中國企業在中東區域承攬海洋油氣工程項目合同金額紀錄。一系列國際海洋工程的順利實施,推動我國海洋工程企業深度參與全球油氣合作,為當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工程方案”。
(責任編輯:單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