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招商引資,違規給土地、給優惠,人為制造“政策洼地”;為保護本地企業,設置隱性壁壘,甚至在政府采購招標中直接指定交易;為追逐熱點項目,不顧自身稟賦硬闖高科技賽道,造成重復建設,加劇產業“內卷式”競爭……當前,仍有一些地方在發展中畫地為牢,搞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阻礙。
這種只算本地“小賬”、不顧全局“大賬”的短視行為,本質上是政績沖動在作祟。個別地方深陷唯GDP、“一畝三分地”等思維誤區,只看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忽視客觀規律,讓“看得見的手”變成“閑不住的手”“用錯了的手”,不僅滋生了企業投機套利空間,削弱創新活力,還會抑制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越補貼、市場越扭曲”的惡性循環。長遠來看,難免給當地發展留下“爛攤子”和“后遺癥”。
校正政績觀,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發表的《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文中明確要求“清除頑瘴痼疾”,其中重要一條是“著力糾治政績觀偏差”,對違規招商引資、搞地方保護、新官不理舊賬等行為,及時批評糾正,對性質惡劣的嚴肅追究責任。
糾治政績觀偏差,需要強化對干部的引導,扭轉思維誤區,防止政績沖動。既要防止“撿到籃子里就是菜”的項目沖動,又要防止不顧財力、無視風險、盲目舉債的投資沖動,還要防止只追新興產業風口、忽視傳統產業升級的誤區。必須引導地方服從和服務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要求,不能自行其是。
引導與考核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翱际裁础睕Q定著“干什么”、左右著“怎么干”。當前,干部考核體系存在“潛績”指標設置難度較大、差異化考核實施困難等問題,仍需在細化考核指標、強化分類考核上下功夫,比如將“市場壁壘清零”納入地市考核,將“招標公平性”納入營商環境評估。要健全問責機制,以鐵規矩、硬杠杠嚴查懲治政績觀偏差、錯位。
客觀來看,地方保護等亂象背后,存在政績考核的壓力、地方財政的焦慮、資源競爭的本能以及區域差異、城鄉差異等問題,也與治理能力欠缺有關。
破除政績沖動,要求廣大干部提高把握和運用經濟發展規律的能力,厘清權力邊界,勇于探索新路,多做造福群眾、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從過去拼資源、拼政策,主動向拼營商環境轉變。要沉下心來培育特色產業生態,厚植互利共贏的土壤,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在融入和服務大局中實現更大發展。(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