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近期黃淮地區遭遇秋季連陰雨,給秋糧及時收獲烘干和冬小麥適時播種帶來挑戰。中央財政迅速下達4.84億元救災資金,支持多地秋糧搶收搶烘。事實再次告訴我們,要時刻繃緊農業防災減災這根弦,筑牢災前預防、災中應急、災后補償的多重防線,不斷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從歷史來看,氣象災害是造成糧食減產的最重要因素。氣象災害來得快、影響大,如果沒有充分準備,一旦大范圍發生,會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毋庸諱言,不少地方在糧食烘干、倉儲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一些地方專業化農業防災減災力量不足,有的基礎投入不夠,有的應急隊伍不夠。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多發,加之降雨帶北移,上述短板更加凸顯。
今年以來,我國克服干旱、洪澇等災害影響,實現夏糧穩產、早稻增產,秋糧長勢正常偏好,目前收獲已過半。秋糧是全年糧食的大頭,只有全力抓好秋收秋種,才能確保今年秋糧豐收到手,夯實明年夏糧生產基礎。在收獲關鍵期,必須繼續把防災減損、抗災增產擺在重要位置。當然,農業防災減災,并不能消除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本身,但可以提高應對的有效性,盡量減少影響。
災中應急的關鍵是搶收搶烘,不誤農時。在黃淮部分地區,輪式玉米收獲機雨后面臨下地難、作業難。受災地區積極想辦法,改造升級收獲機,有的小輪改大輪,有的雙驅改四驅,有的換裝三角履帶,目的就是讓農機能下田能收割。要抓緊調度履帶收割機、移動烘干機,支援有缺口的地區,調動各類服務組織積極搶時烘干。秋收之后就是秋種,要加強種子、肥料等物資供應,推廣抗濕晚播技術,穩住播種面積,提高播種質量。
災后補償的重點是保險理賠,減少農民損失。農業保險是災后恢復生產的重要工具,其理賠效率關系農戶再生產資金和國家糧食安全。受益于國家政策,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擴大到全國所有地區。但是,目前連陰雨受災地區理賠工作存在查勘定損難度大等問題。著眼當下,保險機構要強化時效優先,開通秋糧理賠綠色通道,做到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合理預賠。立足長遠,要強化科技應用,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等手段,常態化加快查勘定損速度,制度性優化理賠流程。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做好糧食收購,穩定秋糧價格。相關單位要協同制定糧食收購處置方案,共同維護收購市場秩序穩定。推動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協同,支持多元主體入市收購,讓農民辛苦種植、辛苦搶收的糧食賣得出、賣得好。連陰雨可能影響糧食品質,要穩妥解決不達標糧食收購問題,收儲時也要防范籽粒發芽霉變。
應對氣候變化是今后農業生產的常態。除了極端氣候事件多發外,對降雨帶明顯北移也要高度重視。降雨帶北移對農業有挑戰也有機遇。要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動態評估和精細區劃,趨利避害,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當然,無論何種布局,都要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把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氣象監測預警服務作為重要內容。
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依然是今后農業投入的重點。加快補齊短板,離不開增加多元投入。設施很重要,要按照“平急兩用”的思路,加快補上溝渠連通、烘干倉儲等短板,建設一批農事綜合服務中心。裝備很關鍵,有了履帶式收割機就可下到潮濕的田間,借助烘干塔就能更快達到收儲條件,這些也要靠農業社會化服務來實現。(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