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討論“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為何在“十五五”時期仍需堅持這一原則?理解其中深意,須將其置于改革開放40余年的宏大背景中考量。
回顧過去40多年的成績,從計劃經濟到“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再到確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經濟發展奇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持續探索與調適。這種認識的飛躍不是來自書本教條,而是源于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精準把握和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面對復雜形勢,置身變革之中,單方面強調政府主導或市場放任都難以應對這些挑戰。唯有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實現雙輪驅動,方能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作為“十五五”時期的戰略任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尤其依賴于二者高效協同。例如,部分前沿領域創新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可能導致短期逐利而忽視長遠戰略布局。這就需要政府發揮“有為”作用,通過產業政策、研發資助和創新生態構建,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撐。同時,也要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扭曲市場信號,傷害企業創新熱情。如何精準平衡“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是考驗經濟治理藝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當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特別是在糧食、能源、金融等重點領域,市場機制通過分散決策、價格信號和競爭壓力,能夠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經濟韌性;而政府則通過宏觀審慎管理、底線思維和戰略統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實踐證明,市場有效與政府有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數字經濟、新能源與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這一協同效應正不斷顯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突破了“大市場、小政府”或“強政府、弱市場”的二元對立,生動展現了根植于我國發展實踐的制度創新。
面向“十五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政府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市場壁壘,維護公平競爭,為市場有效運行創造制度環境;市場要通過效率提升、創新激勵,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微觀基礎。
此外,改進治理工具、提升治理效能也至關重要。政府要適應數字經濟時代要求,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治理精準性;市場建設要同步完善法治保障、信用體系等基礎制度,切實降低交易成本。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探尋政府與市場關系平衡點的持續努力,將讓“兩只手”相得益彰,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