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妈妈,中文av在线天堂,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欧美一区二区黄色,九九精品视频观看,国产极品福利在线,色爱精品奇米一区二区三区

【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河套長調

2025-10-27 05:54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河套長調

2025年10月27日 05:54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調研組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近日,河套灌區進入秋澆期,黃河經該水利樞紐放水后,通過多級灌渠流入農田。宮蔭梧攝(中經視覺)

2024年4月,杭錦后旗烏蘭布和沙漠治理現場。斯日古冷攝

這里,是塞上江南,慷慨大度的母親河用甘美的乳汁澆灌出千里沃野;這里,是北方屏障,堅韌頑強的防護林用挺拔的身姿守護著河套糧倉;這里,黃河與陰山牽手,沙漠與湖泊相戀,農耕與游牧融合,信天游與長調交響……這里,就是內蒙古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作為“塞上糧倉”,它是保障全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它又是維護北疆生態安全的關鍵一環。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巴彥淖爾市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殷殷囑托,激勵人心;使命任務,催人奮進!兩年來,巴彥淖爾廣大干部群眾以時不我待的緊迫、以時時放心不下的擔當,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陰山下,黃河畔,一曲更加蕩氣回腸、悠遠壯闊的發展長調,正深情吟唱。

大地的深情饋贈

鴻雁聲起,馬背上響起蒙古族長調,“嗬咿”聲聲,訴說著人們對這片土地厚重深沉的愛,也傳唱著這片熱土的慷慨饋贈——

奔涌的黃河水沖刷出肥沃的河套平原,獨特的水土光熱條件帶來豐富物產,締造了“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佳話。

陰山南、黃河北,1300多萬畝肥沃的耕地延綿鋪展,孕育了世界三大優質小麥產地之一,全國最大的有機原奶、葵花籽、脫水菜生產基地。全國每出口10桶番茄醬,就有6桶來自這里;全國每10顆瓜子,就有4顆產自這里……這片大地以無私饋贈,成就了“塞外糧倉”的美名。

成為“塞外糧倉”,靠的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巴彥淖爾時指出,河套地區條件得天獨厚,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這一判斷可謂切中要害。

黃河水多,但氣候條件不佳。巴彥淖爾地處干旱半干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200毫米,更何況,因用水指標所限,黃河水也不能隨意取用。

土地量大,但并非都是良田。拋開荒漠土地不說,巴彥淖爾耕地多鹽堿,全市共有不同程度鹽堿化耕地711.61萬畝,雖已完成治理192.4萬畝,但后續任務依然艱巨。

處理好水和地的關系,是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糧倉”持續豐盈的關鍵。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必須改變。

發展高效農業是一個重要方向。高效農業能夠突破耕地和水資源的限制,推進光溫資源高效利用,實現不與糧爭地、搶水的目標。

在巴彥淖爾,高效農業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大棚種植。大棚大面積推廣,主要在于種植戶把賬算明白了。剛到磴口縣華萊士瓜種植基地,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鎮長魏震就要和記者“叨嘮叨嘮”。

“鋼架大棚頭茬華萊士瓜畝均產量2500斤,二茬產量1500斤,平均畝產4000斤,售價8元,一畝能收3萬元。溫室大棚華萊士瓜每年3月初就能上市,售價約40元,畝產1500斤,一畝收入大概5萬元到6萬元。”魏震說,沒有大棚,畝產不過2000斤,也賣不上高價,你算算,能差多少錢?

說到算賬,內蒙古盈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波也有話說:“我是在深圳開公司的四川人,現在到五原縣種黃柿子,今年受水災影響,但是畝均利潤能保持在3000元到4000元之間,100多畝地就是三四十萬元。”

除了普通大棚,還有高配版大棚,烏拉特后旗國際農業博覽園就是一個顏值與實力兼具的存在。內蒙古大山農牧業公司副總經理張中興奮地介紹:“看,水肥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適時調節,采摘就交給‘勤勞’、高效的智能機器人,整個就是一個現代化植物工廠。最關鍵的是,畝均收益是大田收益的10倍,真正實現‘一畝棚十畝田’。”

高效農業是通過技術手段,向土地要效益;農產品加工業則是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價值。

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華介紹,近年來,巴彥淖爾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5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50億斤以上。當地充分挖掘地、種、肥、藥各要素和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耕作的增產潛力,持續提高糧食產能,讓“中國碗”里盛上更多“河套糧”。

一個針孔最多能穿過多少根面條?答案是39根。1公斤面粉拉出來的拉面能有多長?答案是累計長度1268公里,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的133倍。手握這兩個“世界之最”,內蒙古恒豐集團副總經理劉勇臉上寫滿驕傲:“河套小麥的高品質是大地的饋贈,我們將這一優勢轉化為企業走差異化高端化路徑的底氣。”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向日葵上。向日葵是巴彥淖爾名副其實的“致富花”。它耐鹽堿、抗旱又耐瘠薄,更是以400萬畝的種植規模成為當地重要的特色經濟作物,卻一度面臨“卡脖子”問題,良種長期依賴進口,導致農民種植成本居高不下。

為打破這一困境,位于五原縣的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研發育種上進行突破。“公司從國內外收集入庫資源6200余份,成立國內首個向日葵種業創新聯合體,研發出29個新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超40%,打破了國外葵種的壟斷。”三瑞農科董事長張永平自豪地說。

好種子變成好葵花,需要好技術;好葵花變成好商品,需要好企業。

“現在,我們的高端瓜子一顆就能賣兩毛錢。”三胖蛋(內蒙古)食品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建興說,長期以來,當地葵花籽以散裝售賣為主,缺乏有影響力的本土品牌,賣不上好價。三胖蛋從做品牌入手,讓葵花籽有了“按粒吃的高級感”。

當地統籌“地水種、糧肉奶”,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推動現代農牧業取得新成效。

走進內蒙古富川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檢測繁育中心,立刻被羊羔“月嫂”所吸引。只見他們身著白色護理服,輕柔抱起出生幾天的小羊羔,用奶瓶給它們一一喂奶。所有“月子中心”的羊羔,都能享受這個“待遇”。

羊羔有“月嫂”,大羊還有“營養師”。富川科技集團董事長陳懷森介紹:12個智能桶倉內存放著不同口味的飼料,根據羊群不同需求,搭配不同營養餐。而且,這些工作大部分由機器人完成。新品種加上科學規模養殖,肉羊出欄更多、效益更高。

2024年,巴彥淖爾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74.9萬畝,糧食總產量為58.7億斤;2025年,該市牲畜飼養量穩定在2500萬頭(只)左右……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綜合重塑下,巴彥淖爾農牧業正呈現出全新面貌,展現出更多可能。

河套安,天下安。過去如此,未來依然如此。

黃河的血脈哺育

奔騰的黃河水,流淌著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宛如一曲跌宕起伏的長調,一往無前——

是母親河,滋養出了美麗富饒的“塞上江南”;也是母親河,讓河套平原時常面對“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年年挖河口,歲歲清淤泥”的處境。這一延續千百年的頑疾,隨著萬里黃河第一閘——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的橫空出世,終被根治,“套區”因此安瀾。

這個亞洲最大、黃河上唯一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引水閘壩工程,是由無數人鍬挖肩扛、費盡心力澆筑而成。“那時,為了不影響農業生產,工期主要安排在寒冬臘月。人們光腳踩在幾十厘米深、寒冷刺骨的冰泥里,不少人落下病根。有的人因營養不良患上夜盲癥,有的人肩膀磨出血泡,又被磨破,血水順著胳膊往下流……”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總干渠分中心職工楊俊林工作30多年,老一輩建設者的感人事跡也聽了30多年。

歲月無聲,記憶有痕。60多年過去了,站在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閘壩之上,近看閘壩底部濁浪排空、咆哮而下的黃河水,遠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上“同心鎖”造型雕塑,不能不讓人感嘆前人的氣魄與堅韌。

善治國者必重治水。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考察時指出,河套灌區灌溉工程是千年基業,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繼續完善提升,提高科學分水調度水平。

千年基業,是讓“河套糧”滿倉滿囤的最大底氣。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黨組副書記、主任徐宏偉介紹,論面積,河套灌區引黃灌溉面積1154萬畝,是我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論規模,灌溉工程擁有灌排渠溝道10.36萬條、6.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一圈半;論功能,年均農業供水43億立方米,為農業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支撐。

千年基業,因信息化建設煥發新機。在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徐宏偉對著50米長的電子大屏介紹說,總干渠是一條紅色軌跡,像動脈;總排干是一條藍色軌跡,像靜脈;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恰似心臟。整個灌區猶如一個完整的有機生命體。

老水利人、河灌中心供排水處供水保障科科長王會永談及信息化帶來的巨變感嘆不已:此前,無論刮風下雨、烈日嚴寒,測量水位水量都要人到現場。如今,依靠專網和設備實時傳遞數據、自動生成圖表,僅憑紙筆和電話記錄傳遞信息的方式成為過去。

“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套地區的囑托猶在耳旁。巴彥淖爾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積極探索可持續的節水增效路徑。

“黃河門前過,不淌意不過。”這句話生動體現了當地人留不下更多黃河水的意難平。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副局長趙小瑞介紹,為科學分水、有序用水,1987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又稱“八七分水”方案),其中分配給河套灌區的“蛋糕”是每年50億立方米左右,2004年自治區政府將河套灌區初始水權調整為40億立方米,2004年至今經5次核減后初始水權為36.26億立方米。總量控制的前提下,節水勢在必行。

技術對節水至關重要。

在杭錦后旗工業園區附近的玉米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稈喝足了水,生機勃勃。為它們喂水的是當地自主研發的移動式水肥一體化灌溉裝備。設備制造商內蒙古大博金田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路大波驕傲地說:“我們的設備實用又實惠,一是過濾了水中雜質,秧苗‘喝的水’更干凈,二是沒有水井、沒有電也能用。”

“量水而行”還有大科學助力。在中國農業大學巴彥淖爾研究院實驗地塊下9米深的地方,一個名為灌區水轉化與生態環境關鍵過程綜合模擬大科學裝置的設備正在運行。科研人員何建宇說:“這套設備能實時精準采集土壤水分、鹽分、地下水位等關鍵數據,為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的科技依據。”

節水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制度保障。為節約每一滴黃河水,巴彥淖爾向“大水漫灌”開刀。灌溉更加精細,全面推行“一把鍬”澆地,秋澆用水由15.8億立方米壓減至10億立方米以內;管理更加精準,在黃灌區將引黃水量精準確權到國管直口單元,發放引黃灌溉用水權證2761張……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已經從2020年的0.467提高到2024年的0.53。

既要科學分水、節水,更要全力治水、護水。哺育了河套平原的黃河水,90%以上經數以千計的排溝匯聚到被稱為黃河生態安全“自然之腎”的烏梁素海。這些殘留著農藥化肥鹽堿的農田退水,與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山洪水一起,給烏梁素海的“健康”帶來巨大挑戰。“起初,就湖治湖,效果并不明顯。一出高速路口,老遠就能聞到湖水的腥臭味。”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包巍深有感觸地回憶道。

烏梁素海治理牽動人心。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烏梁素海考察,明確提出: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一場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戰役正式打響。巴彥淖爾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組織漁民上岸,回購漁船449條;下繡花功夫,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畝均使用量較2021年分別減少20克、6.6公斤;拿出第一個吃螃蟹的魄力,投放魚苗190萬斤,以魚治水促進生態平衡,引進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產20萬噸蘆芯板項目,所用蘆葦均來自烏梁素海……

蘆葦隨風搖曳,水鳥嬉戲游弋,湖面波光粼粼,岸上人影婆娑……如今的烏梁素海變了模樣。從小在這片“海”邊長大的烏梁素海海區管理大隊隊長劉文斌親身經歷了烏梁素海之變,感受尤深:“水質好不好,魚和鳥最知道,這不,就連多年不常見的鴻雁也回到了故鄉。”說到這里,劉文斌不禁大聲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鴻雁》。

黃河水訴說著千百年來河套人民盼水、引水、護水的生動故事,也賡續了傳承不息的、艱苦奮斗改變現狀的精神力量,并將與時代一起奔流。

風沙的堅韌刻印

連綿起伏的陰山,未能阻擋住肆虐的風沙,空中飄蕩著不屈的長調,初心不改,敢縛黃龍——

攤開中國地圖,找到黃河“幾字彎”頂端,巨大的陰山山脈東西蔓延,其支脈狼山與南北走向的賀蘭山之間恰好存在一處豁口,烏蘭布和沙漠在這里橫沖直撞。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這匹桀驁不馴的公牛,曾給河套地區的百姓留下無盡的沙害和貧窮。“三天不刮風,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難睜眼,大風埋人臉”,這些都真實記錄了風沙的無情。

已經和風沙斗了20多年的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嘗夠了風沙的苦。“小時候,吃沙子拌飯、睡沙窩鋪,是那個年代磴口人的共同記憶。”他說,風沙最嚴重時,一夜黃沙堵門,人們只能跳窗而出;莊稼苗逃無可逃,一場沙塵后便再無蹤影。

生活危害是其次,對區域生態威脅更大。磴口作為“守沙要塞”,稍有不慎,烏蘭布和沙漠就會從此穿越,向黃河及河套地區侵襲。作為“三北”工程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此地的防沙治沙對保衛黃河、河套糧倉乃至全國生態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主持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指出,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

70多年的地方發展史,也是70多年的防沙治沙史。

防沙治沙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了。磴口20多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帶領干部群眾挺進沙漠。經過不懈努力,營造起一條長308里、面積達8萬多畝的鎖邊林帶,成功阻擋了烏蘭布和沙漠東侵,也形成了“不畏艱難、負重前行,團結拼搏、敢于勝利,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308治沙精神’”。

如今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一條“新308鎖邊林帶”正不斷拉緊。韓應聯站在林帶間的高臺上,一邊介紹情況,一邊遠望沙丘上一叢叢的梭梭,猶如看著親手養大的孩子們。綠色在蔓延,但頭上的太陽依然火辣,照在胳膊上像針扎一樣的疼。這是在提醒,不要忘記治沙人的艱辛和不易,也是在提醒,沙漠并沒有走遠,防沙治沙必須久久為功。

在陰山北麓,讓草場不再飽受風沙之苦,還家鄉一片綠色也是很多治沙人長久的心愿。

烏拉特后旗林草局技術總工溫蘇雅勒圖是土生土長的烏拉特后旗人,打從記事兒起就明白,草場隨時可能被黃沙吞噬。1991年,溫蘇雅勒圖來到旗林業局,植樹造林成了終身的事業。30多年來,他幾乎每年都雷打不動地造林。在此期間,溫蘇雅勒圖和同事們時常在沙漠里一干就是兩個多月,住就住在野外的帳篷里,吃的就是簡易的“大鍋飯”,青春年華與綠色的梭梭一道,成為荒涼沙漠上的美麗風景。

正是有無數個像韓應聯、溫蘇雅勒圖一樣可愛可敬的治沙人,這里才真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數據最有說服力。從0.04%到39.1%,磴口林草覆蓋率增長900多倍;從7700萬噸到150萬噸,這里向黃河年輸沙量減少98%;曾經難以馴服的烏蘭布和沙漠,其東緣已向西撤退15公里至25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烏拉特后旗累計完成生態治理任務841萬畝。

久久為功也需要產業治沙助力。“我們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機奶、中草藥材、有機農業等產業,將‘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拓展生態價值空間。”巴彥淖爾市林草局副局長袁曉東說。

從鎖邊林帶向沙漠腹地行進,在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溫都爾嘎查,連綿起伏的黃沙中,草方格、梭梭苗帶來的綠意點點揮灑,幾萬畝光伏發電板連成一片藍色海洋,車行其中,就像一只小船在波浪中起伏。這里是蒙能16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板上生綠電、板下生綠金的故事也是從這里開始的。

磴口縣發改委副主任羅彪治介紹,項目采用“板上發電、板下固沙、板間種植”模式,光伏板支架化身“鋼鐵衛士”,抵御風沙侵襲,光伏板如同遮陽傘,將沙地水分蒸發量降低約30%,為植物生長營造有利條件。項目投產后,年均發電量27.2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240.4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板下的文章同樣精彩。這是王爺地肉蓯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均最熟悉的領域。

魏均手里拿著一根長滿黑色鱗片的“木棍”說:“這可不是木棍,它不僅能治沙,還能治貧、致富,這就是傳說中的‘沙漠人參’——肉蓯蓉。雖然梭梭樹經濟價值不大,但寄生其上的肉蓯蓉卻值錢。普通的按市斤賣,頂級的按長度賣呢。”

“沙漠人參”的加入,讓沙漠植物的生態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目前,磴口縣肉蓯蓉種植面積12.8萬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從事肉蓯蓉產業的企業90余家,從業人數3000余人,肉蓯蓉已經成為致富產業。

困難不是沒有。巴彥淖爾地區依然面臨著風沙危害嚴重、局部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防護林衰退、濕地萎縮、珍稀物種棲息地受損等情況,以及生態補水指標怎么解決、產業治沙吸引力如何提升等問題……

如何解決,答案就在這里。近日印發的《“三北”工程總體規劃》明確要求,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系統觀念、聯防聯治,質量為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短短幾十字,是防沙治沙理念、經驗、智慧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三北”工程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求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

“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沒點精氣神不行。”巴彥淖爾市委書記賀偉華說,曾經無數治沙人,唱著“藍天做帳地當床,黃沙拌飯可口香”,創造了防沙治沙的綠色奇跡,千難萬難,有精氣神就不難。

在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場區院子里,幾棵大楊樹參天聳立,粗壯的樹干需要兩位成年人才能環抱。新華林場黨支部書記杜文化撫摸著樹身深情地說:“這些和林場同齡的功勛樹,用50多年時間,見證了林場從不毛之地向沙漠綠洲轉變的人間奇跡。”

文脈的傳承滋養

沙水共存,山河相映,歷史厚重,交織出自然與人文共鳴的悠揚長調,千古不息——

巴彥淖爾的資源稟賦可謂“羨煞旁人”。這里有著以黃河為代表的水文景觀、以烏梁素海為代表的湖泊濕地景觀、以河套灌區為代表的鄉村田園景觀、以陰山為代表的山地景觀、以烏蘭布和沙漠為代表的沙漠景觀、以烏拉特草原為代表的草原景觀等,是全國少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文旅要素齊全的地區。

巴彥淖爾厚重的文脈同樣不可多得。談及自己關注多年的領域,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烏云格日勒如數家珍:“河套地區蘊含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以及西口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特點,為文旅發展提供了獨特而豐富的資源。”

在資源稟賦和歷史文脈的雙重加持下,巴彥淖爾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用好資源,重點打造“渡·陰山”、烏梁素海、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陰山巖畫等旅游名片,讓文旅成為撬動邊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治沙不能把沙子全整沒了,還得給我們留點沙。”說這句話時,杭錦后旗烏蘭布和沙海湖旅游區負責人李奇一臉認真。作為當地重點打造的沙漠旅游項目,沙子可是他眼中的寶貝。

越野穿沙、騎駱駝、滑沙……在15平方公里的沙漠里,分布著10多種玩沙的網紅項目,自2023年以來,這里逐漸成為內蒙古乃至周邊省份游客的心頭好。以前人人嫌棄的沙子,如今卻成為能帶來真金白銀的資源。這背后,正是人與自然由對抗到共生的真實寫照。

山邊有沙、沙中有湖、湖畔有田……眼前這個如畫的4A級景區,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茫茫沙海。作為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的一部分,連最專業的車手也不敢輕易穿越。如今,在綜合治理下,沙海有了湖、有了綠,也有了越來越旺的人氣。

同樣是“湖”,百公里外的五原縣塔爾湖鎮,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文旅發展之路:將本地農耕文化與自然稟賦嫁接,結出了興農富民之果。

“來咱們這,能摘新鮮果子,能做非遺手工,能看得見陰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塞上田”研學旅游基地負責人付景艷介紹,基地從賣產品到賣體驗,通過跨越四季的文旅活動,吸引游客慕名而來,2024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基地搭好舞臺,農戶上臺唱戲。“家里剛摘的黃柿子,可甜呢,都嘗嘗吧。”塔爾湖鎮聯豐村三組的張惠芹捧著果蔬,熱情地送給參與研學的游客,轉身又開始準備農家餐。自“塞上田”開辦以來,像張惠芹這樣在家門口賺錢的農戶越來越多。生態、農耕與文旅深度融合,釀造出清香甜美的滋味,讓老百姓的日子也甜上加甜。

優良的生態讓文旅資源更加出眾,厚重的文化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雞鹿塞位于磴口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地處陰山隘口。站在荒涼的砂石地上,獵獵的風從耳邊吹過,仿佛能聽到千年前的馬嘯鹿鳴。爭鋒時,這里是邊塞的沙場;和平時,這里是商貿的通道,游客可以直觀感受文化交融帶來的震撼。

更讓人震撼的是,陰山山脈的峭壁與溝壑中分布著5萬多幅巖畫,這些巖畫跨越萬年、歷經風雨,勾勒著民族交融、文明變遷的生動印記。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研究員胡延春說:“陰山巖畫像一塊文化磁石,吸引著游客前來觀賞。通過保護與開發,不少牧民成了‘護寶人’和‘講解員’,既守護了文物,又富足了生活。”

陰山文旅的打開方式,不只是單向的視覺感受,還可以是雙向的深度互動。走,來一趟酣暢淋漓的“渡·陰山”自駕之旅。巴彥淖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福利介紹,這條全長1600公里的自駕廊道,貫通7個旗縣區,串聯起百余處文物遺址和景區景點,是當地集中資源打造的破圈之作。“‘渡·陰山’有獨特的魅力和非常棒的體驗,我會呼朋喚友反復來。”山西游客梁博文與記者分享他的感受。

毋庸諱言,巴彥淖爾的文旅探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各類文旅資源星散其間,各美其美卻遠未形成體系,聯動效應無從發揮,萬千風景如何“一線牽”;部分景區網絡覆蓋弱、衛生間等設施保障不足,基礎設施短板如何補齊;游客不少,很多景區卻“旺丁不旺財”,文旅產業盈利點在哪里;等等。

探索的腳步未曾停歇。位于臨河區的鏡湖營地,強化用戶意識,推出生態停車區、水電補給等個性化服務,今年上半年吸引4.8萬游客;河套酒業積極轉型,大力發展工業旅游,曾經的廠區變成4A級景區;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推出系列文創IP,將陰山巖畫元素融入其中……

文脈傳承靠千秋百代交融積淀,文旅興旺靠千行百業共融共贏。巴彥淖爾的文旅實踐,在傳承與保護中生根,在融合與發展中綻放,結出了文旅興業、生態助業、百姓樂業的碩果,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綠色的遼闊回響

啊嗬咿……婉轉悠揚、舒緩優美的蒙古族長調,久久飄蕩在廣袤草原之上——

深情的長調,見證了河套平原千萬畝良田給百姓生活帶來的滄桑巨變,見證了三盛公引得甘甜的黃河水不舍晝夜對河套人民的滋養,見證了漫天風沙下片片綠洲的不斷長大,見證了陰山南北傳承千年的文脈生發希望的嫩芽,更見證了巴彥淖爾6.5萬平方公里土地、39個民族、150萬各族兒女拼搏奮進、執著堅守匯聚而成的綠色回響。

兩年多來,巴彥淖爾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作為,扎實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站上新起點,迎來新考題,巴彥淖爾將如何強化有解意識,勇于攻堅破阻,以極端負責的精神,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運用系統思維,以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和協同性的視野謀全局、謀長久。

文旅線路選擇和地域品牌打造,需要系統思維。在巴彥淖爾采訪,能真切感受到當地人深深的遺憾:提起河套平原,盛名在外;提起黃河“幾字彎”,無人不知;提起陰山,不少人能熟練背誦《敕勒歌》。可鮮有人知,這些元素竟同屬于巴彥淖爾。要有系統性思維,強化品牌整合、關聯敘事、體驗綁定等,才能打破局部形象遮蔽整體的困境。

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利用,也需要系統思維。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這個觀念,巴彥淖爾有切身感受。

最初,在治理烏梁素海時,當地“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理念,深刻認識到問題表現在湖里、根子在岸上,于是從單純“治湖泊”到系統“治流域”,成效明顯,每年可減少100萬立方米黃沙流入黃河。

致廣大而盡精微。如今,巴彥淖爾正以系統性思維,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現代產業體系、防沙治沙、農業節水、湖泊治理、社會民生等各項工作,確保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件件落地、事事過硬。

——堅持問題導向,遇到難題不回避,碰到問題不遮掩,以問題解決推動改革深入、經濟發展。

科學分水、節水、治水、護水,是巴彥淖爾的重大課題。其中,分水問題尤顯急切。“八七分水”方案以1980年實際用水量為基礎,綜合考慮了沿黃各省份灌溉規模、工業和城市用水增長,為敏感而棘手的黃河水權切了“蛋糕”。該方案在遏制沿黃省份用水無序過快增長、保護黃河流域水資源、促進沿黃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0年來,沿黃省份生產、生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趙小瑞介紹,巴彥淖爾經濟體量在增加、產業排序在變化,特別是近年新增一項用水即生態用水,每年用水量在5.5億立方米左右。有鑒于此,適時在更高層面優化分水方案,綜合引入節水激勵機制、水權交易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等,將有利于助推沿黃省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秉承前瞻思維,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以科學的預判預見未來、引領未來。

明者遠見于未萌。站在“新308鎖邊林帶”前,看著沙地上滿眼的綠,韓應聯思考得更遠:“要確保綠色長青,需要持續投入、專業管護和常態管理。維護和防火工作做不好,治沙成果可能得而復失。”

同樣關注這一問題的,還有中國林業科學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副所長、荒漠化研究所所長吳波:“在生態脆弱地區鞏固治沙成果要借用技術之力,加強退化固沙植被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研究;要加大管護力度,及時更新退化固沙植被,監管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智者避危于無形。今年的巴彥淖爾,真正領略了“雨帶北抬”的破壞力。7月11日當天,巴彥淖爾一天降雨達195毫米,相當于一天降了此前一年半的雨量。極端天氣在給農業生產帶來災害的同時,也引起了五原縣委縣政府的思考:如果“雨帶北抬”常態化,需盡早謀劃應對。一是要加大農業保險推廣力度,用市場之力減少農戶經濟損失。二是要嘗試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如加大抗澇、抗倒伏品種的種植。三是要疏浚改造排水系統,以此緩沖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的破壞。

——發揚釘釘子精神,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穩扎穩打向前走。

對于巴彥淖爾人而言,延綿數萬公里的灌排體系,不只是滋潤河套平原的動脈、靜脈,更蘊含著敢想敢干、苦干實干、干就要干好、干就要干成的無窮精神力量。

方向和路徑一旦明確,干部群眾的精神狀態便是決定性因素。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賀偉華表示,巴彥淖爾干部群眾將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大力弘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始終保持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當主力打先鋒的干勁沖勁,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書寫更加壯美的巴彥淖爾篇章。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趙子忠 胡文鵬 吳 浩 孟 飛 覃皓珺 余 健 吉亞矯 勾明揚)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