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歐盟一些人持續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通過操作一系列政策法律工具,試圖在供應鏈、科技、能源等領域構筑所謂“安全壁壘”。這種做法難以提振歐洲經濟當前面臨的疲軟態勢,同時加劇其內部失衡、削弱創新活力,勢必讓歐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境外媒體日前報道,歐盟正在建立一套“貿易瓶頸環節”的數據庫并將其與“貿易武器庫”匹配,旨在讓成員國遭受“經濟脅迫”時進行有效反制。有分析指出,今年以來,美國一些人推行的加征關稅舉措和一系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行動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巨大沖擊,歐盟雖然是美國盟友但也未能幸免。同時,歐盟一些人在美國的壓力下,加快泛化“國家安全”節奏,試圖將經濟鏈條中的薄弱環節轉化為遏制他人的戰略籌碼。
不久前,荷蘭啟用其《商品供應法》條款強行接管中資安世半導體公司,反映出歐盟一些人的焦慮心態。荷蘭對安世公司的行為嚴重違背西方標榜的契約精神和市場原則,暴露出歐盟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力不從心,直接導致歐洲汽車芯片供應面臨困難。目前,德國大眾汽車工廠因芯片供應波動被迫縮短工時,這正是供應鏈政治化反噬產業穩定的縮影。
歐盟一些人的泛安全化沖動源于多重危機疊加的焦慮。多年來,歐洲先后經歷歐債危機、難民潮、英國脫歐、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經濟增長踟躕不前,在數字化、綠色能源等前沿領域的競爭力逐漸落后。這種對“絕對安全”的追求,本質上是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將正常經貿往來扭曲為地緣博弈工具,更令歐盟追求的“戰略自主”無所適從。
應當看到,歐盟經濟安全戰略面臨的首要挑戰仍來自內部的嚴重分歧。歐盟成員國在“去風險”尺度、產業補貼分配等問題上立場嚴重對立。曠日持久的爭執將歐盟拖入效率下降、成本攀升的惡性循環中。同時,歐盟內一些經濟體量較大的成員國憑借財力優勢通過補貼主導產業競爭,加劇了中小成員國對產業失衡的擔憂,進一步削弱了戰略合力。
歐盟經濟的關鍵問題在于競爭力衰退而非安全短板。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5年單一市場與競爭力報告》指出,歐盟在研究與創新方面投入不足且面臨產出滯后、商業化困難重重、風險投資萎縮、資金分散等諸多問題,數字化進程也面臨整體競爭力落后、企業數字化進程緩慢、人工智能發展滯后等挑戰。又如,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實現40%的戰略原材料在歐盟加工,但本土開采成本高昂且環保標準嚴苛,反而可能拖累綠色轉型進度。不僅如此,歐盟推動將資源傾斜至“安全優先”領域,雖可短期緩解焦慮,卻擠占了對教育、科研等長期競爭力的投入,正在掏空長期增長的潛力。
泛化“國家安全”勢必加劇歐洲的戰略迷失。烏克蘭危機以來,歐盟防務開支激增,在安全上對美國的依賴不斷加深。美國通過北約框架、技術標準與能源出口強化對歐控制,使得歐盟“戰略自主”淪為空談。有分析指出,若無法擺脫“隨美起舞”的慣性,歐盟的經濟安全甚至政治安全最終仍將受制于外部意志。
歐盟若想真正維護安全,需回歸多邊主義與合作初心。一方面,政策應精準限定安全邊界,避免非理性擴大。另一方面,深化單一市場改革才是競爭力根基。歐盟需打破內部監管壁壘,鼓勵創新企業規模化發展,而非通過補貼扭曲競爭。此外,應主動拓展多元化合作。
泛化“國家安全”筑起的高墻,看似擋住了風險,實則禁錮了自身活力。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歐洲更需要的是開放帶來的創新動力、合作培育的互信基礎,以及多邊主義框架下的規則共識。唯有摒棄零和思維,在平衡安全與效率中尋找新路徑,歐洲經濟方能走出困境,否則只會在泛安全化的迷思中越陷越深。(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