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品牌一輛MPV在上海閔行區合川路與漕寶路路口行駛中突然起火。此前,另一品牌電動轎車在成都天府大道上發生碰撞后起火燃燒。接二連三的起火事故,加劇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擔憂。
按照國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數據,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與傳統燃油車相差不大。不過,從現實情況看,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確實比燃油車更受關注。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一旦著火,火勢蔓延快,火災強度要高于傳統燃油車。此外,燃油車大規模普及已超百年,公眾和媒體對燃油車起火認知“常態化”,被認為是“已知風險”,而新能源汽車規模化普及時間并不長,常被置于“放大鏡”下審視。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得益于國家戰略引領與企業奮力創新,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全球領跑優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度日益凸顯。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既是對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保障,也能更好地鞏固產業在全球的引領優勢。
梳理當前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場景,主要分為充電自燃、行駛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停車自燃等。剖析這些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動力電池熱失控。比如,碰撞導致電池隔膜破裂,從而引發電池熱失控;由于電池能量過充或過放,鋰離子析出造成電池熱失控。因此,要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關鍵在于做好電池熱失控管理。
動力電池作為高能量載體,在不需要外部能量輸入的情況下,本身就能夠因能量非正常釋放而產生巨大破壞力。做好電池熱失控管理,產品質量是基礎。無論是新能源整車企業,還是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抑或是充電設施生產企業,都需要強化質量安全意識,從產品設計、制造、驗證、使用等環節,提升產品一致性與可靠性。同時,整車企業要把動力電池及材料、充電設備納入供應鏈,并按照汽車供應鏈的流程進行嚴格管控,監控動力電池生產及充電過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和充電設施生產企業要建立車規級管理流程,確保質量安全。
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此前發生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車安全起火事故,原因固然復雜多樣,但產品執行標準過低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國家標準還停留在2020年發布的版本。該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但實際測試中部分車型在更短時間內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起火或爆炸。同時,測試場景覆蓋不足。該標準未包含底部撞擊測試、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等場景,導致部分車輛在極端工況下存在安全隱患。此外,技術升級滯后。隨著高壓快充平臺普及,該標準未對電磁熱消退等新技術可能引發的問題進行規范,導致行業技術迭代受阻。
安全性測試標準對提升動力電池的安全性水平尤為重要。今年3月份,工信部對外發布修訂后的強制性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標準修訂了熱擴散測試,要求從此前的“著火、爆炸前5分鐘提供熱事件報警信號”,調整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新增底部撞擊、快充循環后的安全測試等內容。這將倒逼企業從材料體系、電芯結構到整包集成進行全面技術升級,以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
當然,新能源汽車安全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產品質量和標準問題,還應當包括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監管。政府部門在研究制定相應安全標準和法規來約束上市產品的同時,還需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已經上市的電動汽車安全狀態進行定期檢查,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此外,還要考慮駕乘人員安全知識普及、維修人員的專業培訓等問題。總之,安全問題是事關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沒有安全保駕護航,新能源汽車就跑不快、跑不遠。(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