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烏江上的晨霧一散,周家寨村醒過來了。游船汽笛“嗚”地一聲劃過江面,路邊汽車喇叭偶爾“滴”幾下,我家廚房里“咚咚”的切菜聲也緊湊響起——這是咱鄉間最鮮活的晨曲,也是我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刻,踏實、充滿希望。
我叫劉宗莉,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善感鄉周家寨村村民,今年42歲,是一家農家樂老板娘兼主廚。我其實是來自重慶九龍坡區的“外來媳婦”。2008年第一次來周家寨村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山高坡陡,沿著環山而上的羊腸小路走了3個小時才到山腰上的家。說起來是家,其實就是幾間破舊木房。后來,老人患病,我和丈夫在外務工收入微薄,家里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轉機發生在2017年。為了照顧老人,我們決定帶著積蓄回村。那時候,正趕上“烏江游”的名號越來越響。周家寨村坐擁烏江畫廊的精華段,游客開始絡繹不絕。看見村里好幾家農家樂生意都不錯,在政府引導和鼓勵下,我們借助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和國家補助資金,在江邊建起新房,辦起了農家樂。因為丈夫曾是一名軍人,我們把店名定為“軍嫂農家樂”。
靠著烏江的好水,我家農家樂的菜品主打一個“鮮”字,活魚現做,第一年收入就有10多萬元。隨著彭水縣生態旅游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意也越做越順,2019年家里摘掉了“貧困帽”。這實實在在的回報,讓我和丈夫打心眼里覺得,回鄉發展的這條路真是走對了。
發展的腳步一步也沒停下。如果說,精準扶貧是幫我們摘掉了“窮帽子”,那鄉村振興就是真正幫我們端上了“金飯碗”。2021年,彭水縣啟動周家寨民宿提檔升級項目,借著政策的“東風”,我們把店面加高至4層,添加住宿、娛樂、健身等設施,就像燕子筑巢一樣,一點一點地搭建起“農家樂+民宿”綜合體。
現在,農家樂里智能客房、棋牌室、會議室一應俱全,一天最多能接待上千人吃飯、40多人住宿。旺季時,我會請鄉鄰們來幫忙,食材也都采購村民們種的菜、養的雞鴨魚,既能讓游客嘗到本地風味,也讓鄉親們多一份收入。
最讓我感慨的,是這幾年村里發生的巨變。水、電、路、通訊,樣樣都通了,樣樣都方便。
從前要走3個小時的泥濘山路,如今騎車20分鐘就到家。過去房前屋后雜亂不堪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院落和統一規劃的花臺、路燈和花草。如今的周家寨,村在景中、景在畫中,村里有了7家民宿、5家農家樂。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眼前的光景與記憶交匯,從當初為生計發愁到如今在烏江邊經營著紅火小店,我早已將周家寨村當成是我的家鄉,與這片山水一起成長。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守護好這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多琢磨幾款新菜品,把農家樂和民宿經營得更加出色,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過得熱氣騰騰、閃閃發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楊芊葉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