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qū)措勤縣,10月的寒風如利刃般,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10攝氏度。
措勤鎮(zhèn)扎日南木錯居委會居民加參的家中,暖氣片正汩汩涌動著18攝氏度的恒溫熱流,室內溫度穩(wěn)定在18攝氏度,茶幾上的酥油茶氤氳著熱氣。“以前,我們家家戶戶都靠燒煤、燒牛糞取暖,得一直盯著加煤加牛糞。墻上熏得黢黑,爐子邊上熱得冒汗,隔個幾步遠就冷颼颼的。”加參說,“現在用上了暖氣片,整個屋子都暖烘烘的,既干凈又衛(wèi)生。”
加參記憶中的冬天,總是飄著牛糞的氣息。他常得跟隨父母挎著筐,在風雪中拾撿牛羊糞,為漫長的寒冬取暖備足燃料。熬過了30多個煙熏火燎的寒冬,從去年起,加參與鄉(xiāng)親們一道用上了清潔能源供暖。
“供暖是干部群眾的剛需。”措勤縣住建局黨組書記段東明說,措勤縣地處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氣候區(qū),全年長達8個月屬于干冷天氣,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5攝氏度。以往采用生物質熱水鍋爐集中供熱,不僅能耗大、運行成本高,而且因燃料燃燒不充分,室內溫度往往難以達到18攝氏度的舒適標準。
如何高效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保障干部群眾溫暖過冬?答案,就藏在縣城東北方向那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6000多塊光伏板中。
“我們的清潔能源供暖系統(tǒng)通過6000多塊太陽能平板集熱器與4萬立方米蓄熱水池的聯動,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儲存,然后輸送至需熱區(qū)域。”措勤縣太陽能清潔能源供熱技術負責人李豪舉說,通過多重技術保障,熱源廠儲水溫度穩(wěn)定維持在60攝氏度至70攝氏度區(qū)間;即便遭遇極端天氣,系統(tǒng)仍能保障至少一周的穩(wěn)定供熱,確保居民家中溫度維持在18攝氏度左右。
以前冬季寒夜凜冽漫長,白日里人們總追逐著陽光,蜷縮在南墻根下,貪享那一點稀薄的暖意。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陽光被“請”進了家中。
扎日南木錯社區(qū)居民曲珍感慨地說:“如今告別了燒牛糞取暖,太陽能轉化帶來的暖氣讓家里干干凈凈。姐妹們聚在暖融融的屋里做手工,說說笑笑間還能掙錢補貼家用。夜里,老人孩子再也不用緊裹厚重羊毛被蜷縮成一團了。”
“措勤縣清潔能源供暖特許經營試點項目,由企業(yè)全額投資3.14億元建設運營。項目自2024年4月開工,當年10月建成投運,供暖面積達到28.6萬平方米。”段東明說,項目投運以來,一直高效穩(wěn)定運行,實現了智慧供熱、無人值守。與傳統(tǒng)的供暖方式相比,太陽能清潔能源智慧供暖不僅減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降低了碳排放,還極大提高了供暖效率和舒適度,讓群眾真正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溫暖與便利。
在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陽光正以最溫柔的方式,溫暖著每一個家庭。高原的暖冬,不再只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成為一曲以清潔能源為譜、科技與人文共奏的暖意詩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