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新老朋友到我們江莊村桃園采摘桃子,咱村的產品品質沒得挑!”在直播間里,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張陶鄉江莊村村支書彭衛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推廣當地農產品。今年52歲的彭衛是土生土長的江莊村人,2021 年他被選為江莊村黨支部書記。
一部手機、一塊屏幕……彭衛用900余條短視頻和直播為鄉村代言。他的視頻內容豐富多樣,既記錄了鄉村的日常生活,又藏著江莊村的“治理密碼”。
過去的江莊村,村民常因地邊、宅基地等問題產生矛盾,彭衛便主動編寫劇本,將農村常見的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土地爭議等案例,改編成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鄰里和為貴”短視頻情景劇。通過“線上演、群眾看、大家評”的方式,既普及了相關法律政策,又讓群眾在寓教于樂中明事理、知對錯,實現了“化解一例、教育一片”的效果,使矛盾化解從“事后調解”轉向“事前預防”。
“要是沒有你,俺們就鬧紅臉了。”日前,江莊村前江莊組村民余學芳握著彭衛的手,連聲道謝。余學芳與村民毛榮英因相鄰處的地界歸屬問題產生爭執。得知這一情況后,彭衛利用短視頻拍攝情景劇,先動員兩家在外務工的子女做好“明白人”,了解相關政策,隨后再與子女用法理和情理巧妙調和,讓鄰里重歸和睦。
從田埂到手機屏幕,彭衛把調解桌搬到手機屏幕前,變成了普法臺。他用方言、短視頻搭起法治橋梁,用“鄉音”解“鄉憂”,讓相關法律政策在鄉土中扎根。在潛移默化中,村民觀念改變了,土地糾紛少了,鄰里互助成為常態。
在成功調解矛盾的基礎上,彭衛將直播鏡頭對準了更廣闊的政策天地。政策“云宣講”,地頭見實效。“家人們,今兒咱好好說說育兒補貼、低保申請等相關政策……”除了上班時間,彭衛都準時進入“主播模式”,把自家客廳、田間地頭都變成直播間。
沒有專業相機、沒有補光燈、沒有助手吶喊,一人“掌控”全場……再看彈幕區,熱鬧得像知識問答會。“申請低保需要什么條件?”“大病保險怎么辦理?”面對網友各種各樣的問題,彭衛都耐心細致解答。
“現在年輕人習慣看直播,老年人也愛刷短視頻,我就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講政策。把‘文件話’變成‘家常嗑’。”彭衛說,“評論區就像不打烊的村務窗口。透過屏幕不僅能及時傳遞政策,更能聽見帶著泥土味的真實訴求。把政策掰開揉碎了講,群眾誤解少了,對咱們的信任自然就多了。”
彭衛的直播內容不斷拓展,從政策解讀到農技推廣、村務公開,粉絲群體不斷擴大,涵蓋了周邊村鎮的村民。“我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的直播,既直接又易懂,還手把手地教我們怎么在手機上繳醫療保險。”村民張文濤樂呵呵地說。
樸實的鄉音、生動的例子,將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翻譯”成村民聽得懂、記得住的家常話。直播間的彈幕提問、連麥互動,讓政策解讀成為有問有答、有疑必解的雙向交流。
對于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來說,村支書的直播間是他們了解家鄉發展變化的窗口。彭衛說:“我在直播間‘化身’鄉村推介官,熱情宣傳本村和周邊村乃至整個息縣的資源優勢、營商環境、發展成效,吸引在外游子關注家鄉、了解家鄉,進而投資家鄉。”
接地氣的產品介紹、有趣的鄉間小故事、村民辛勤勞作的身影……在彭衛的鏡頭里,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陳列,而是一個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鄉村。他的直播和視頻作品讓更多人看到鄉村景色、聽到親切鄉音,直觀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發展活力。
這一點一滴的努力,最終匯聚成江莊村實實在在的改變。如今的江莊村,水泥路通到家門口,路燈照亮村道,農產品不愁銷路,村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彭衛的直播間也吸粉不斷,他總說:“我不是什么網紅,就是個幫村民跑腿的村支書。只要能讓村里富起來,讓村民笑起來,啥都值得!”(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