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湖北隊選手陳柏良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現代五項馬術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10月25日,河北隊選手張賀強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由式小輪車男子公園賽決賽中。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男子個人賽將串聯起粵港澳三地,參賽運動員將6次通過粵港澳三地口岸。圖為比賽路線示意圖。
珠海傳媒集團 劉 青 羅博泰制圖
11月9日,來自南海1522米深處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將在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點燃圣火。
這場粵港澳三地攜手舉辦的體育盛會,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掀開了全運會歷史的嶄新一頁,也激發了區域協同發展活力。
以十五運會為契機,回望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一條以“硬聯通”為基礎、“軟聯通”為關鍵、“心聯通”為根本的融合發展路徑越走越寬闊。
聯合辦賽探索新模式
10月30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3航站樓和第五跑道正式投運,實現航空、高鐵、城軌無縫銜接,有力保障十五運會期間旅客出行順暢。
“從這里換乘廣州東環城際鐵路,半小時內就能到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交通中心綜合體項目現場,承建方中建四局項目負責人徐彪介紹。
在“硬聯通”的支撐下,三地持續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創新,逐步構建起聯合辦賽的“軟聯通”新模式。
在飛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橋上,探索了粵港澳聯合辦賽的“從0到1”。去年11月24日,跨越三地的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舉辦。十五運會正式比賽時,得益于“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的創新模式,運動員6次無間斷通過三地口岸,全程不需剎車。
在橫跨深港兩地的賽道上,實現了粵港澳聯合辦賽的“從1到N”。今年2月23日,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測試賽舉辦。深港兩地成立“深圳執委會+香港統籌辦”聯合指揮部,破解分段接續保障難題;深圳海關創新“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三重核驗,打造“無感智慧通關”系統,保障賽事“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障礙”。
組織跨境賽事,需要粵港澳三地在監管互認、信息互通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為此,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破解跨境協作難題。在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承擔頂層統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關鍵職能;在粵港澳層面,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等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的溝通網絡。
十五運會期間,有6000多名內地人員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員來內地參賽。一系列通關創新舉措不僅服務于賽事,更為大灣區人員常態化流動積累寶貴經驗。
賽事經濟激發新活力
在深圳市坪山區,一系列群眾性騎行比賽陸續開展,“騎行+美食+文創”把“運動體驗”延伸成“消費享受”;在佛山市三水區,第十九屆佛山“西甲”足球聯賽期間,推出消費季活動,將賽事升級為集競技、文化、消費于一體的“足球嘉年華”……
“競賽動線即文旅路線”,連日來,多個城市推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開展“跟著賽事去旅行”文體商旅融合創新實踐。依托密集舉辦的高水平賽事,粵港澳三地將19座辦賽城市的體育場館與文化旅游資源有機串聯,打造出多條“一程多站”精品線路。
隨著十五運會的臨近,“體育+”活力涌現。賽事推動體育與文旅、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持續放大賽事經濟效應,逐漸形成“賽事賦能、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體育+科技”,驅動產業能級躍升。從使用無人機開展場地監控、賽事表演,到“數字人志愿者”為觀眾提供多語種、跨場景的信息服務,再到具備10米級定位精度的智能氣象系統……體育賽事的精準需求,牽引出大批科技成果投入應用、走向市場。
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場館外,一輛亮黃色的大型卡車引人注目,這是全國首臺基于固態儲氫技術的氫能應急電源車。“它可以實現200千瓦額定功率下持續對外供電6小時,為賽事應急保電筑起一道‘綠色’防線。”廣州電力科學研究院電氫轉換技術研發室經理黃旭銳介紹,這臺車既能在用電高峰為城市電網“補能”,也能在突發斷電時快速響應,市場應用場景廣闊。
“體育+展銷”,促進賽事流量加速轉變為經濟增量。11月8日,三地聯合主辦的2025粵港澳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將在廣交會展館舉辦,來自粵港澳的數字體育、場館智慧化、賽事運營、體育器材等企業將匯聚一堂,全方位展示產業發展最新成果。
一系列賽事周邊產品正在成為市場“寵兒”。“十五運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系列產品銷量特別好,我們還開發了冰箱貼、手提包、抱枕等十幾款衍生產品。”廣東哈一代玩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森林興奮地說。
人文相融搭建新平臺
“傳波(傳球)!”在與澳門科技大學籃球隊的比賽中,廣東五邑大學籃球隊隊員田沛林脫口而出。在粵港澳籃球交流賽中,三地青年經常學說對方的熱詞。
田沛林發現,最近賽場上出現越來越多港澳同齡人的面孔。“和他們一起打球,讓粵港澳大灣區這個詞變‘具體’了。”田沛林說,場內場外,大家一起談比賽、談音樂、談興趣愛好,親切感油然而生。
以體育為媒、以文化為橋,粵港澳三地全運氛圍日漸濃厚。在粵港澳聯合舉辦的交流賽、友誼賽等聯誼活動中,三地青少年切磋運動技藝,因文化同源而默契,在收獲友誼的同時,鑄牢了同心同行的情感紐帶——
廣州打造“穗港(澳)同心·共筑全運”系列活動,推出全運健康跑、羽毛球邀請賽、醒獅文化展演等30余場特色協同活動;深圳舉辦“深聯港澳 喜迎全運”大型體育運動嘉年華系列活動,活動在澳門開幕、由深圳接力、在香港收官,吸引了近萬名港澳青年代表及市民參與……
10月26日,在深圳舉辦的首屆“人民杯”體育嘉年華活動中,420名深港澳青年同臺競技。“這場比賽就像一條紐帶,把大灣區朋友們緊緊連在一起。”澳門參賽青年黃瑞坤感慨道。
在十五運會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中,大批港澳青年志愿者借助“百企千人”港澳大學生實習計劃深度參與賽事籌備,在廣州開展場景化教學培訓,在深圳開展“以賽代訓”實戰演練,與內地志愿者一起打磨服務技能,形成“全運+實習”創新培養模式。
“這是粵港澳齊心共辦的盛會,參與志愿服務,讓我感到濃厚的親切感和強烈的歸屬感。”來自香港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學生謝菲藝說。
舞龍、舞獅、武術、龍舟……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在群眾性賽事中,一系列富有嶺南傳統文化韻味的項目,吸引粵港澳三地民眾踴躍參與。
“體育+文化”,讓人文相融有了更多展示載體。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設置了非遺展示區,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沙灘排球場地外圍設有文化長廊,澳門塔石體育館設置了澳門歷史文化展和非遺手作體驗區……享受賽事的同時,粵港澳三地觀眾也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中激發情感共鳴。
(張文雅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