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市場多元化和內外貿一體化,優化升級貨物貿易,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
隨著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步伐顯著加快,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將發展綠色貿易視為提升低碳領域國際競爭力和規則話語權的關鍵戰略舉措。“十四五”時期,我國外貿企業主動求變,通過開發綠色產品、改進生產工藝、優化能源管理以及構建綠色供應鏈等一系列舉措,積極適應國際形勢變化,成效顯著。2024年我國“新三樣”出口比2020年增長2.6倍,帶動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低碳方向持續優化。綠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背后是外貿企業綠色生產理念的全面深化。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已建有國家級綠色工廠6430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約20%,其中2024年全年新培育國家層面綠色工廠1382家。在此基礎上,一批領軍企業進一步向“零碳工廠”邁進。以寧德時代為例,通過零碳設計、零碳制造、零碳供應、零碳電力以及覆蓋電池設計、生產、回收的循環生態建設,構建了領先的零碳生產體系,為其產品通向歐洲市場等獲得了至關重要的“綠色通行證”。供應鏈綠色化協同也逐步成為共識。通過制定綠色采購標準、推動供應鏈碳足跡核算以及推進數字化平臺建設等舉措,我國綠色貿易發展正在加速形成系統性優勢。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深度融入貿易的全流程及各環節,為綠色貿易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未來,外貿企業應進一步將綠色理念貫穿貿易活動全過程,加快運用數字技術,從企業綠色化生產、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及產品碳足跡管理等多維度入手,全面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能力。
數字化賦能綠色生產。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的典型應用場景,通過數字技術將綠色低碳理念轉化為綠色產品和服務。例如,在產品研發設計環節,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庫,開發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評價工具,重點提升面向產品性能的設計、材料開發與選擇、節能降耗及污染減排設計等方面的綠色設計能力。在生產制造環節,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綠色車間和綠色工廠建設,積極發展定制化、小批量的柔性生產能力。在物流環節,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規劃最優運輸路徑,提升裝載率。在售后環節,充分運用智能診斷等工具,及時把握、精準分析需求變化,增強符合國際綠色標準和需求的產品供給能力。
數字化賦能綠色供應鏈管理。數字化技術為外貿企業構建透明、協同、高效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例如,為靈活應對不同國家的綠色標準,可以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數據庫,在全球范圍內篩選優質供應商,并借助數字化工具構建綠色準入機制。依托能源管理系統與清潔生產認證體系,驅動上下游企業完成生產工藝改造。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供應鏈評估體系,建立綠色供應商的數字化評價機制,通過對供應商能耗、排放、資源利用率等多項指標的持續監測,進行精準畫像和分類管理。
數字化賦能碳足跡管理。借助企業自身及其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采集能源消耗、生產過程、物流運輸等環節的碳數據,構建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體系。例如,浙江省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構建紡織產業鏈碳足跡數據庫,形成了從棉紡、織造、印染到成衣的全鏈條基礎數據支撐,為當地外貿企業提供本土化、高可信度的碳核算服務。基于碳足跡核算,企業可進一步做好碳足跡分析,識別減排關鍵環節,優化生產工藝、改進產品設計、做好供應鏈布局調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夢周 陳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