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隨著一聲清脆的電梯提示音,山西省太原市老軍營小區居民、82歲的吳全忠推著輪椅,穩穩地將老伴兒溫鳳玉送出樓體外側的電梯轎廂。溫大娘握著輪椅兩側的握把,看看頭頂的藍天,滿面笑容,“這陽光比家里亮堂多了,有電梯,真幸福”。這尋常一幕,是“十四五”期間太原市城市更新項目給老人們增添的日常暖光。
吳大爺家在3層,“以前要帶老伴去醫院復查,得請鄰居小伙子們幫忙抬輪椅從單元門進、爬樓梯,上下樓折騰得滿身汗”。吳大爺摩挲著電梯光滑的外壁,又掏出一張藍色卡片在轎廂外的感應區刷了一下,門應聲打開,“你看,得先刷這電梯卡才能進門,外人進不來,安全得很。轎廂里這‘輪椅固定扣’一扣,輪椅穩當得很,我一個人就能推”。
兩年前,溫大娘意外摔斷腿,術后恢復不理想,從此離不開輪椅。“最難受的是前年冬天,她透過窗戶看樓下曬太陽的老伙計,偷偷抹眼淚。”吳大爺的聲音低了些,“那時候我一天要從單元門進出四五趟買東西,回來腰都直不起來,更別說把輪椅抬下樓了,她整整3個月沒出過門。”
小區改造的消息傳來時,吳大爺第一時間報了名。但加裝外掛電梯的初期并不順利,一層住戶擔心擋采光,也有住戶不愿交“安裝費”。“社區干部組織開了8次會,還帶我們去看其他小區的外掛樣板梯,大家才放了心。”吳大爺記得,施工隊不僅調整了電梯井位置避開低層窗戶,采用裝配式工藝減少噪聲,還特意告訴他轎廂通道挺寬的,能容下輪椅轉身。安裝電梯政府補貼30萬元后,三層住戶自籌2.5萬元。“一層鄰居后來告訴我‘你們推著輪椅坐電梯方便,我們看著也高興’,這鄰里情啊,都體現在這刷卡開門的‘咔嗒’聲里。”
如今的老軍營小區早已換了模樣。不僅有了21部這種“外掛直連、刷卡進出”的新電梯,坑洼的路面改成了透水磚,還專門鋪了從電梯口通到廣場的無障礙坡道,雜草叢生的空地變成了口袋公園,地下管網也全部更新換代。吳大爺指著樓外墻上的保溫層,“以前冬天暖氣再熱,墻根也是涼的,現在室內能高三四度”。樓門口的智能門禁、電梯旁的感應燈,都是改造時新增的設施,推著輪椅走在電梯與家門之間的短廊里,順暢又安心。
“太原這幾年改造了不少老小區,我們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最受益。”吳大爺說,“這電梯不是鐵架子,是順當上下樓的安全感、推得動輪椅的幸福感。”
正午的陽光更暖了,溫大娘掏出杏干遞給吳大爺。樓外電梯聲不時響起,與廣場上的歡聲笑語交織。這細微的幸福,正是太原城市更新的生動注腳——讓老樓有溫度,讓住戶擁抱便利生活。(經濟日報記者 梁 婧)
編輯短評:辦好關鍵小事最暖心
民生多小事,民生無小事。因其瑣碎和重要,要把好事辦好,并不容易。拿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來說,為解決資金問題,各地推出財政補貼、靈活分攤等政策,有的地方還探索代建租賃等模式;為解決噪聲問題,技術不斷迭代更新;為協調居民訴求,基層工作者付出了諸多努力……
民生工程在中國如此重要,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當越來越多人像吳全忠老人一樣,生活舒適便利、臉上常掛笑容,“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就從理想照進了現實。
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十四五”時期,財政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投入近100萬億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明確提出“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完善的頂層設計、堅實的產業基礎、充足的政策保障,為我國惠民工程快速推進提供了全方位支撐,也為中國人的幸福生活筑牢根基、給足底氣。(溫寶臣)

更多報道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