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蓮
據《人民日報》報道,巨大的客流量給網紅城市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交通擁堵、物價上漲等問題。如何在保持旅游熱度、開辟發展前景的同時保證市民的生活質量?這考驗著城市治理水平。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一批“網紅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從重慶的洪崖洞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從淄博的燒烤到國慶期間因“雞排哥”爆滿的景德鎮,文旅流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匯聚,點燃了城市的熱度,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真正的考驗在于:網紅城市能否將這股“文旅流量”,轉化為惠及百姓的“民生增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贏得人心與未來。
文旅流量能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增長,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然而,若只追求“打卡經濟”,忽視基礎設施承載力、公共服務質量與居民生活體驗,流量終將退去,留下“一地雞毛”。例如,部分城市在爆火后出現物價飛漲、交通癱瘓、環境惡化等問題,游客抱怨體驗差,本地居民也因生活受擾,而產生“反旅游情緒”。這警示我們:網紅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止步于“吸睛”,更要致力于“惠民”。
將文旅流量轉化為民生增量,關鍵在于“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與系統性制度設計。首先,應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游客涌入倒逼城市加快交通優化、公廁建設、智慧導覽等“微更新”,這些改善不僅服務游客,更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度。例如,長沙在打造網紅景點的同時,持續推進“15分鐘生活圈”建設,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真正實現“城景共榮”。
同時,要推動文旅產業,與本地經濟深度融合,讓老百姓“有利可圖”。淄博燒烤的出圈,正是源于對“小爐子+小餅+蘸料”這一平民美食的挖掘與扶持,帶動了成千上萬普通市民就業增收。政府通過規范管理、品牌打造與宣傳推廣,讓“煙火氣”成為可持續的“民生氣”。
再者,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承,避免“千城一面”。真正的“長紅”城市,必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底色。西安以盛唐文化為魂,將歷史資源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項目;泉州則以“世遺”為契機,推動非遺活化與社區參與。這些城市不僅讓游客“看得見”,更讓居民“記得住鄉愁”,增強了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此外,還需建立長效機制,防止“流量反噬”。城市治理應具備前瞻性,建立客流預警、價格監管、環境監測等機制,平衡游客體驗與居民生活。
網紅城市的“紅”,不應只是屏幕上的短暫閃光,而應成為改善民生的持久動力。這不僅是治理智慧的體現,更是城市發展的終極追求——讓每一位生活其中的人,都能共享發展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