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后面的大山里,住著28只大熊貓哩!”站在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的大熊貓民宿群落里,發展村黨支部書記舒啟恒言語中滿是自豪。
這真是一座巍峨的大山,茂盛的林木從山頂傾瀉而下,把掛在山腰上的發展村淹沒在綠蔭之中。村子里隨處可見大熊貓元素,60余家民宿如星星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舒啟恒這份自豪,得來實屬不易。從2008年村里第一家農家樂“虎林山莊”艱難起步,到2013年12家農家樂集體開張,再到2020年熊貓民宿項目成功落地,可以說,發展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轉型壓力下的主動突圍。
轉型:煤礦村駛入新賽道
發展村有兩個村民小組,分別為“金山”與“銀山”。相傳這兩個名字源于當地一座叫“燈臺坪”的山——山之陽,金光閃閃,謂之金山;山之陰,白雪皚皚,謂之銀山。或許是因為貼切映照了發展村的發展題眼,近年來經常被地方干部和群眾提及。
發展村的故事,與“兩山理論”發軔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的經歷十分相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靠著10多家小煤礦、成片的伐木場,發展村部分村民富了起來,但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突出。“還記得那時候,皮卡車碾過去,帶起的都是混著黑水的煤渣。”舒啟恒撫摸著辦公室里那頂斑駁的礦工帽感慨萬分。
由于資源枯竭,加之安全和環保壓力,2008年,滎經縣開始推行煤礦關停并轉,發展村自此踏上了產業轉型路。這一年,跟隨縣鄉干部多次外出“取經”后,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李虎林帶頭建起了第一家農家樂——“虎林山莊”,標志著這場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的綠色“突圍戰”打響了第一槍。
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作為大相嶺山系大熊貓野外種群的重要棲息地,滎經全縣48.7%的面積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發展村所屬的龍蒼溝片區正是核心地帶。這一年,全村已經發展起10多家農家樂。郭紅梅的“龍蒼景園”2013年在村“兩委”的支持下開始運營。2017年,敏銳洞察到發展機遇的郭紅梅投入所有積蓄蓋起3層小樓,為接下來的農家樂提檔升級做好準備。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啟動是好事還是壞事?有人說:“大熊貓國家公園一劃,人退貓進,發展村的發展更受限制了,村民連進山砍竹挖筍都不行啦。”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讀。”龍蒼溝鎮黨政辦主任張利浩曾被派駐發展村任第一書記,他介紹,按照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管控要求,滎經縣因地制宜,將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劃分為三大圈層:核心保護圈作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村民需要遠離;外圍協調圈著力開展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區;功能承載圈則是村民生活生產的重要區域,發展村正處于這一圈層,承載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功能。
事實證明,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落地,已成為發展村轉型發展的新支點。
賦能:民宿村打造新IP
記者到訪郭紅梅的“龍蒼景園”時,是一個蟬鳴聒噪的炎熱下午。爬上一連串石階,一棟掩映在樹影中的四層小樓出現在眼前,郭紅梅正熱情地張羅著客人。
“這些年賺了些錢,但又陸續投進去了,全家的積蓄就是這處民宿。”郭紅梅的心里有本賬。創業伊始,“龍蒼景園”只有9個房間,衛生間是公用的,遇到旺季她和家人只能睡沙發。如今,27個帶獨立衛生間的標準客房明亮整潔,去年剛安裝的電梯解決了老年客人的上樓難題。
“龍蒼景園”是發展村近年來打造“熊貓民宿村”鄉村文旅品牌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帶我們出門考察,看到人家的民宿做得那么好,幾經討論,一個以大熊貓IP賦能鄉村民宿的方案逐漸成型。”舒啟恒說,村民們從懷疑到跟風,再到形成規模,全村65家民宿,大熊貓是大家共同的“吉祥物”,繪在家家戶戶的墻頭。
就在發展村一心打造“熊貓民宿村”時,一個“貊貊宇宙”正在山腳下的萬年村拔節生長。“貊出自《山海經》,是古人對大熊貓的稱呼之一,如今是滎經重點打造的大熊貓IP形象。”滎經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陸艷帶領記者走進用現代光影技術打造的沉浸式展館——“貊貊家園”。光影流轉間,一只身著藍色漢服、胸前佩戴鴿子花吊墜的大熊貓,仿佛從神話中躍然而出,生動地呈現在眾人眼前。
貊貊走廊、貊貊世界、貊貊空間、貊貊星球、貊貊學校……短短幾年時間,集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光影體驗于一體的IP生態圈,激活了萬年村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第一村”的發展動能,也堅定了發展村提升民宿品質、擁抱文化IP的決心。“人家山下把熊貓故事講得這么精彩,我們光在墻上畫熊貓可不夠了。”舒啟恒感慨道,“得想想怎么讓客人住進來也能感受到熊貓文化的溫度。”
拓圈:村里有了“鳥朋友”
如何讓大熊貓IP持續釋放吸引力?發展村的策略是:以生態為基底,推動IP價值向體驗躍遷,讓“熊貓民宿村”不止于符號。觀鳥,正是打開生態旅游高附加值市場的“鑰匙”。
村民胡太倫是最先找到這把“鑰匙”的人之一。2018年,他大膽貸款200萬元改造民宿,并敏銳地察覺到周邊豐富的鳥類資源對觀鳥愛好者的吸引力,率先開創觀鳥導賞業務。
“第一年只來了10多組客人,全是我跑面包車時的老客戶。”胡太倫回憶道,民宿剛起步時,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鳥類知識,并在社交平臺持續分享觀鳥見聞。他拍攝的明星鳥種照片,其中一幅還被收錄進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編著的《大相嶺飛羽》圖冊。
如今,這位昔日的面包車司機已是觀鳥圈內知名的導賞員。導賞服務不僅能給胡太倫帶來直接收入,更打開了民宿的客源市場,引得全村民宿紛紛效仿。在胡太倫的示范下,發展村培育了一批本地生態導賞員。“村里還精心設計推出3條觀鳥路線,并準備舉辦觀鳥比賽。”舒啟恒說。
與此同時,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的推動下,發展村已成為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大熊貓國際森林探秘學校、大熊貓自然營地等項目常態化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學生和游客踴躍參與。
從“煤礦村”到“熊貓民宿村”,發展村的轉身是一場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實踐。大熊貓IP不僅將民宿、農特產品、生態體驗等碎片化資源牢牢吸附聚合,更在村民心中重構起超越“煤村”身份的新認同——它是生態價值轉化的核心樞紐,更是凝聚人心、引領共富的鮮明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