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一座景德鎮,半部陶瓷史。
“世界市長對話·景德鎮暨2025景德鎮論壇”近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召開。來自多個國家的市長、城市代表及國內外文化界、商界代表等齊聚一堂,以瓷為媒,就文化與城市發展展開深度對話。論壇間隙,嘉賓們深度走訪景德鎮,在觀摩與交流中體驗千年瓷都的魅力。
在瓷城共生中賡續千年文脈
漫步瓷都,瓷韻悠長。前不久,景德鎮144個“陶瓷路標”煥新上崗,這些路標以景德鎮傳統的青花元素為設計語言,將青花的優雅與現代導視標識相融合。其采用的釉下彩工藝,色彩鮮明、耐磨性強,能夠經受住戶外環境的考驗。
“景德鎮很多景觀都融入了陶瓷元素,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作為陶瓷文化轉化的案例,我認為非常值得借鑒。”意大利蒙特盧波·菲奧倫蒂諾市市長西蒙·隆迪說。
在瓷城共生中賡續千年文脈。從遍布全城的160余處老窯址、108條老街區、250條老里弄,到珠山大橋兩側展現景德鎮制瓷72道主要工序的青銅群雕;從街道兩旁精美的陶瓷燈柱,到上新的“陶瓷路標”,景德鎮正致力于打造陶瓷文化之城,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以文化遺產保護引領城市更新。景德鎮千年制瓷史留下眾多老窯址、老里弄,都是‘文明的活化石’。”景德鎮市市長陳克龍表示,景德鎮全域實施陶瓷文化遺址保護系列項目,形成了以陶陽里、陶溪川、陶源谷、陶科園、陶博城為依托的文化格局。
文化元素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為其他城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提供了借鑒。俄羅斯戈羅杰茨市行政長官穆德諾夫·亞歷山大·尤里耶維奇介紹,戈羅杰茨市有100多處文化遺址,部分歷史建筑的修繕保護得益于引入第三方商業投資,這既節省了公共資金,也十分高效。
在文旅互融中開拓發展新路
瓷,是泥與火的藝術。在景德鎮,數以萬計的陶瓷匠人堅守主業、傳承創新。
面對機械化制瓷產品的沖擊,景德鎮始終堅持傳承手工技藝,大力發展藝術瓷和仿古瓷制作,通過提升陶瓷產品的藝術附加值,推動陶瓷文旅產業發展,不斷擦亮人文城市名片,開拓發展新路。
夜幕下的陶溪川文創街區,光影流轉。在日前舉行的2025景德鎮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上,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藝術家帶著自己的手工藝作品來“練攤”。如今,景德鎮有約6萬名“景漂”,來自國外的就有5000人。
走近攤位、工坊,意大利法恩扎市議員達維德·阿格雷斯蒂現場體驗了陶瓷青花繪制:“看到這些漂亮的陶瓷制品時,很難想象親手制作有多難,景德鎮藝術家的作品真的非常了不起。”
瓷的魅力如何展現?瓷的精神如何感受?景德鎮以打造“千館之城”為牽引,以展館串聯產業、文旅,既有創作空間的展示,也有陶瓷手藝的體驗,讓游客能看到、觸摸甚至參與陶瓷制作。
韓國公州市前市長金正燮認為,景德鎮古老的手工藝和文化傳統之所以能傳承千年,得益于年輕人的參與,“景德鎮有許多藝術活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這里來創作,年輕人可以在合作中加強交流學習。”
充滿煙火氣、彰顯國際范,在人與城的雙向奔赴中,景德鎮構建起文旅融合發展的“強磁場”。
在文明互鑒中搭建共贏平臺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論壇期間,文旅、開放、文明等關鍵詞頻頻出現。近年來,景德鎮以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為引領,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與會嘉賓表示,文明因多樣而精彩,發展因開放而蓬勃,城市間的理解與合作因此顯得尤為珍貴。
“陶瓷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當今世界局勢復雜多變,陶瓷藝術則是能夠跨越隔閡、凝聚共識的共同語言。”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市議會副議長努爾巴耶夫·尼亞茲別克表示,“通過完善物流體系、發展線上交易、推動品牌聯名,陶瓷藝術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還是國與國文明交流的通道。”土耳其伊茲尼克市市長卡根·穆罕默德·烏斯塔表示,土耳其有35個城市成立了絲綢之路協會,這些城市積極借鑒中國的文化藝術并展開合作,希望通過論壇對話學習更多經驗。
以瓷為媒,連接世界。近年來,景德鎮全面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城市、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的合作,與33個城市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與8個城市建立了正式的友好城市關系,與72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建立友好往來,一體推進陶瓷企業、產品、品牌、文化出海。
“開放是雙向的賦能,景德鎮期待與全球產瓷區攜手,讓更多人感受陶瓷文化魅力,共同推動陶瓷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大光彩。”陳克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