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國鐵集團黨組宣傳部聯合舉辦,廣東省委網信辦、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共同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粵東騰飛新引擎”網絡宣傳活動在廣州啟動?;顒硬稍L團一行深入汕頭、汕尾等站點及周邊地區,親身感受粵東高鐵所蘊含的深厚價值與無限潛力。
打破時空壁壘,構建沿海經濟大動脈。2023年12月26日,汕汕高鐵汕尾至汕頭南段正式開通運營。這一客運大通道開通之后,不僅填補了粵東沿海1000余公里的高速鐵路空白,更以142公里的線路串聯起汕頭與汕尾,將原本“半島孤城”的汕頭納入全國高鐵網絡。這條線路與廣汕高鐵、溫福高鐵共同構成國家東南沿海高鐵通道,途經廣東、福建、浙江三省15個城市,形成連接珠三角與長三角的“黃金走廊”。過去,粵東地區因交通不便,發展長期滯后;如今,高鐵的貫通讓時空距離大幅壓縮——廣州至汕頭車程縮短至1.5小時,粵東城市群與大灣區的“1小時經濟圈”成為現實。時空壁壘的打破,不僅意味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動,更讓粵東從地理末梢轉變為沿海經濟帶的關鍵節點,為區域均衡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激活區域聯動,釋放產業轉移新潛能。高鐵的延伸,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連接,更是產業資源的重新配置。汕汕高鐵的通車,讓粵東地區得以深度融入大灣區產業鏈。一方面,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先進制造業向粵東有序轉移,汕頭的紡織服裝、汕尾的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迎來升級機遇;另一方面,粵東豐富的海洋資源、生態資源通過高鐵網絡轉化為經濟優勢,海產品“出海”通道更暢通,沿海工業園區利用率顯著提升。更值得關注的是,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催生了區域合作新模式——汕頭與汕尾以“區域聯動、合作共贏”為主題,推動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形成“前店后廠”“總部+基地”的產業協作格局。這種聯動不僅破解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更讓粵東從“經濟洼地”邁向“價值高地”。
賦能文旅融合,繪就振興發展新圖景。高鐵的開通運營,讓粵東的文化瑰寶與自然風光走出“深閨”。汕頭作為潮汕文化發源地,擁有小公園開埠區、南澳島等獨特資源;汕尾則以紅海灣、龜嶺島等濱海景觀吸引八方游客。隨著汕汕高鐵與廣汕高鐵的駁接,粵東文旅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廣州游客可朝發夕至,體驗潮汕美食、非遺文化;長三角游客能一路南下,感受海濱風光與紅色歷史的交融。數據顯示,高鐵通車后,粵東沿線景區游客量同比增長超30%,帶動餐飲、住宿、零售等產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高鐵新站的崛起催生“站城融合”新模式,汕頭南站、汕尾站周邊規劃建設高鐵新城,集聚商業、辦公、居住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從“交通通”到“經濟通”,再到“文化通”,高鐵正讓粵東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高鐵正持續釋放“粵東效應”,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未來,隨著路網不斷完善,這條“黃金走廊”將加速資源流動、促進產業升級、深化文旅融合,進一步推動粵東與大灣區協同共進,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書寫更精彩的篇章?;洊|騰飛,未來可期!(唐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