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婧涵
從年初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到百度昆侖芯簽下中國移動大額訂單,市場對AI芯片的強勁需求,推動國內芯片廠商和互聯網大廠利用英偉達芯片供應不穩定的窗口期全力搶占市場。
行業人士普遍認為,當前在AI推理芯片上,國內如寒武紀、海光信息、摩爾線程等公司的產品能力已經不錯,未來幾年國產芯片的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需在生態建設上持續發力。
大廠加碼AI基礎設施
Bernstein7月發布的研報表示,英偉達芯片供應的不確定性為國內AI芯片供應商創造了市場機遇,預計2025年國內AI芯片需求將達到395億美元,AI芯片市場的本土化率將從2023年的17%增長至2027年的55%。
近年來,AI需求的爆發讓相關企業成為市場的焦點。事實上,國內大廠對AI芯片等基礎設施的布局早已展開。2018年,阿里成立平頭哥,華為發布兩款昇騰AI芯片,百度啟動昆侖芯研發等眾多重要事件集中爆發,頭部企業對AI芯片的產業化布局便已初見雛形。
阿里、百度等企業一方面持續加碼AI基礎設施投入,保持資本開支高增長;另一方面也開始積極尋求外部訂單,推進自研AI芯片的商業化。
年初,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表示,過去四個季度,公司已在AI基礎設施以及AI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
2025百度云智大會上,百度宣布昆侖芯超節點在百舸AI計算平臺5.0版本上可用。據悉,新一代昆侖芯P800系列產品采用昆侖芯100%自研的XPU-P架構,目前應用的最大集群規模超過3萬卡。
8月底昆侖芯宣布中標中國移動2025年至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計算設備(推理型)集中采購項目的十億元級訂單,在“類CUDA生態”標段的三個標包中均拿下主要份額,成為互聯網大廠自研芯片獲外部大額訂單的重要案例。
融資和整合推動快速發展
2025年上半年,以寒武紀、芯原股份為代表的國產AI芯片廠商業績及訂單表現格外亮眼。
9月12日,芯原股份發布公告表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公司在手訂單金額30.25億元,已連續七個季度保持高位。7月1日至9月11日,公司新簽訂單12.05億元,其中AI算力相關訂單占比約64%。
寒武紀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81億元,同比增長4347.82%。公司產品中作為云服務器、數據中心等人工智能處理核心器件的云端產品線營收達28.7億元,2024年同期該項產品線收入為6105萬元,云端產品線客戶貢獻了上半年絕大多數業績增量。
海光信息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64億元,同比增長45.21%;實現歸母凈利潤12.01億元,同比增長40.78%。公司表示,隨著多模態AI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國產算力基礎設施正成為驅動產業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引擎。報告期內國產高端芯片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公司通過深化與整機廠商、生態伙伴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合作,推動公司高端處理器產品的市場版圖擴展,實現了營收增長。
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如寒武紀、海光信息、摩爾線程等公司在AI推理芯片上的能力已經不錯,當下最重要的是抓緊時間提升產能,滿足快速增長的AI算力需求。
8月以來,多家相關企業也通過新一輪融資和整合,實現快速發展。
華虹公司宣布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華力微控股權并配套募集資金。公司表示,此交易有助于公司實現規模效應,提升公司的市場占有率與盈利能力。
中芯國際公告表示,籌劃以發行人民幣普通股的方式購買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的股權。交易完成后,中芯國際在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將從51%上升至100%。
寒武紀公告表示,收到證監會出具的批復,證監會同意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9.85億元。
重視軟硬件生態協同
國產高端芯片持續突破的同時,多位行業人士也提到發展軟件生態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翟季冬表示,目前國內算力硬件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英偉達同類芯片,但在軟件生態上仍有提升空間。
“想要完善軟件生態,底層系統中的調度器、內存管理、容錯系統、存儲系統,中層的編程語言、AI編譯器、算子庫,上層的編程框架、通信庫和并行系統幾乎缺一不可。”翟季冬表示。
吳泳銘也提到,“由于AI帶來的云計算市場變革,未來云計算市場的集中度將有很大提高。開發者在開發應用時需要的技術棧很多,會傾向選擇具備全方位技術產品組合的廠商,特別是在各單項產品上都具備領先能力的廠商。”
上海證券研報分析表示,完善的軟件平臺可以充分發揮智能芯片的硬件性能、增強智能芯片對大模型新需求的適應性,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使其更高效地完成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的技術創新。目前,國內頭部企業正持續完善AI芯片生態,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