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妈妈,中文av在线天堂,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欧美一区二区黄色,九九精品视频观看,国产极品福利在线,色爱精品奇米一区二区三区

國家能源集團:綠色轉型驅動高質量發展

2025-11-03 07: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劉芃)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國家能源集團:綠色轉型驅動高質量發展

2025年11月03日 07: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程靜

在準能礦區,為黃土高原換上綠裝,85%以上的植被覆蓋率成就了“中國最美礦山”的芳華;在寧夏騰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設者綠纓縛黃沙,讓8萬畝沙漠變為“綠洲”;在渤海之濱,建設“零碳”綠色智能大港,讓煤炭運輸樞紐變身3A級工業景區,昔日的鹽堿灘已是花團錦簇、綠樹成蔭……

作為能源骨干央企,國家能源集團堅決服務國家戰略,堅持綠色發展、低碳轉型,以綠色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

能源生產綠色變革,

實現煤炭生態開采與清潔高效利用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炭生產和火力發電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全面推進以“生態礦區、綠色礦井、清潔煤炭”為特征的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建設,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34座、省級綠色礦山17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占比72%。神東煤炭累計開展生態研究200多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打造出采區沉淀系統、地面預處理系統、深度處理和蒸發結晶系統“三級”礦井水處理系統。

為推進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能源集團大力推進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打造重大示范項目,建成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400萬噸級煤間接液化、60萬噸/年煤制烯烴等國家級示范工程,引領我國煤化工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突破煤炭直接、間接液化成套關鍵技術,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產品由煤制化學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轉變;實現“油—化—新材料”多元化產品百花齊放,讓滾滾烏金以清潔綠色的姿態走入千家萬戶。

能源發展轉型創新,

凝聚高質量發展“綠色”動能

國家能源集團不斷優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在“三北”地區積極推動風光火儲大基地開發,牽頭開發寧夏騰格里、甘肅巴丹吉林等國家“沙戈荒”大基地,投運全球最大開放式百萬千瓦級海上光伏項目,有效帶動風光裝機規模快速增長;建成黃河上游海拔最高的瑪爾擋水電站,打造千萬千瓦級“水風光儲”全清潔能源一體化基地,在建水電規模全國第一。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超1.5億千瓦,風電裝機規模保持世界第一,清潔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國家能源集團不斷推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場景與新能源項目耦合發展,堅持以新能源發展催生新質生產力。“國能共享號”首創提出并成功實踐半潛浮式風機與養殖網箱融合結構,實現了海上風電與海洋養殖的有機融合,打造出“以電養魚,以漁補電”的新業態。龍源電力浙江公司開發建成100兆瓦潮光互補智能光伏電站,是中國首個潮光電站與中國第一座潮汐電站的“夢幻聯動”。

國家能源集團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推進氫能、新型儲能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全面提升能源產業鏈數字化和產品高端化水平,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

生態保護效能變革,

答好環境與發展良性互動“必答題”

為實現能源事業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國家能源集團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開展環境治理,使礦區、廠區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準能礦區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創新構建水土流失控制、生態重構、復墾綠化標準化作業流程“三大技術體系”,探索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綠色發展之路。近5年來,礦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增加14億元,先后斬獲“中國最美礦山”“國家礦山公園”“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等殊榮,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寧東煤化工基地建設毗鄰黃河,國家能源集團所屬寧夏煤業在這里建設起國內首家大規模工業廢水零排放項目,總占地20.1萬平方米,相當于28個足球場大小,主攻化工廢水、礦井水處理,成功解決了園區內煤化工企業廢水治理問題,做到煤化工廢水閉路循環,使寧夏煤業煤化工園區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廢水零排放的大型綜合工業園。推進運輸產業“公轉鐵、公轉水”和多式聯運,打造先進綠色裝備,綠色智能“KM81”煤炭漏斗車、首艘萬噸級甲醇雙燃料內河散貨船、首臺氫能源調車機車等首臺套裝備順利投運,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入選“國之重器”。黃驊港率先實現煤港粉塵近零排放,獲評首家AAA級工業景區煤炭港口,自有船舶靠港岸電使用率100%。

國家能源集團加強黃河、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構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華投資山東分公司渤和風電場投運之際,在渤海刁口漁港碼頭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半滑舌鰨42萬尾、三疣梭子蟹850萬尾和對蝦8500萬尾,并順利通過專家組權威驗收,不僅維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更促進了新能源與海洋生態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劉芃)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