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閻紅玉
金秋十月,吉林省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的稻田里稻浪翻滾,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稻香。
在陸家村博元家庭農場的收割現場,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農場主武勇駕駛著聯合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切割、脫粒、秸稈粉碎等工序一氣呵成,金黃的稻谷源源不斷涌入機身儲物倉。看著滿倉的糧食,武勇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的收割從10月17日開始,現在收了20公頃,預計一周左右收割完成。今年產量要比去年稍高一些,每公頃達1.8萬斤,一大部分會被用于制作種子,剩余的加工成大米,主要銷往北京等城市。”
這份沉甸甸的豐收,離不開優質耐鹽堿品種與科學種植技術的雙重加持。作為典型的鹽堿地種植區域,要實現水稻的高產優質困難重重。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吉林大學專家團隊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土壤特性、氣候條件等自然稟賦,為當地量身篩選并推薦了“吉大718”“吉大6”等耐鹽堿稻種。這些品種不僅耐鹽堿性強、適應能力突出,而且易栽培管理,更兼具高出米率的優勢,加工出的大米顆粒飽滿、口感軟糯香甜,一經推向市場便廣受青睞,成為省內外客商爭搶的“香餑餑”。
今年,通榆縣種植水稻約1593公頃,從育秧、插秧到田間管理、收割歸倉,科技服務始終貫穿全程。種植過程中,專家團隊跟蹤指導,針對鹽堿地改良、水肥管理等關鍵環節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難題,為水稻高產優質筑牢根基。如今,在科技賦能下,鹽堿地水稻不僅實現產量穩中有升,品質也逐年提升,市場認可度持續提高,價格也隨之穩步上漲。產量增、品質優、銷路廣,農戶們的腰包越來越鼓,種植信心越來越足,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