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6日訊(記者 成琪)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此前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的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卓讓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經審慎研究,認定為秦代石刻,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 國家文物局供圖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從右至左、縱行排列,文字多數清晰可辨,文字風格屬秦篆,保存較完整的文字信息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成果,與扎陵湖關聯形成文化景觀,整體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數清晰可辨,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見于文獻記載,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補史之缺,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尕日塘秦刻石數字線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表示,通過科學調查研究,尕日塘秦刻石為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刻石保存狀況較好,但局部巖體存在局部失穩隱患,刻石文字風格屬典型秦篆,鑿痕清晰,鑿刻工藝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排除其為現代新刻的可能性。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進認為,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區域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處于現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內,目前附近無常住民。刻石巖體與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觀,整體營造出山體擋風、水域調節微氣候的效果。據歷史文獻記載與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時期,扎陵湖區域應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說明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尕日塘刻石所處的扎陵湖區域應屬古代人類活動區域,并非人跡罕至。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將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已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并將在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中予以重點關注;將以原址保護為基本原則,指導編制保護規劃,系統保護周邊景觀環境。將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區域,組織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全面掌握文物遺存分布。“十五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建設石刻文物專題數據庫,開展重要石刻綜合研究,編制石窟寺石刻專項保護規劃,全面提高石刻類文物系統性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