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下就可以分析人的面部情況,并指導你用什么化妝品、適合什么妝容的智能化妝鏡;可以動態生成盲文和觸覺圖形信息的盲人計算機;利用每日產生的咖啡渣制做出服裝、鞋子等日常用品的機器……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產品都出自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是設計與科技的結晶,也是科技賦能設計的生動案例。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感知計算等前沿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的表達方式與人機交互的模式正經歷著深刻變革。設計,作為連接技術與人的橋梁,正逐步邁向“智能化”“情境化”與“協同化”。
近日,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上海創智學院主辦的“WDCC2025智能設計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以“智能設計”為主題,匯聚了設計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智能設計的前沿議題與未來趨勢。
“設計和藝術的功能不同,設計在于改變,藝術在于喚醒。”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同濟大學設計學科帶頭人婁永琪表示,11年前,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前瞻性地“擁抱算法設計”,推動設計學科主動介入科學前沿;今年又通過將設計學類下原有的“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專業合并為“藝術設計學”專業,促進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兩種思維相向而行。
2022年,一幅由一名工程師通過AI制圖工具制作的畫作《太空歌劇院》奪得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中數字藝術類別冠軍,在社會引起了廣泛轟動。同年,《科學》雜志發布人類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一項是:創造性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通俗來講就是“人工智能有了創意”。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院長曹楠認為,智能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從“智能涌現”到“創意涌現”的跨越。“每個人都有智能,不代表每個人會創作,大模型時代雖然有了智能涌現的能力,但它離創意涌現仍有一定差距。”
曹楠進一步解釋,誰也無法預測一群螞蟻將如何協作搬運一個物體穿過狹小縫隙。當一個復雜的系統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出現想象不到、無法預測的行為。在人工智能時代,這就是智能涌現,它推動設計范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他以自己曾參與的動態數字皮影項目為例說,通過構建皮影的形態設計、動作空間以及邏輯約束,構建了一套系統。用戶只需在系統里輸入簡單的提示詞,并選定動作序列,就可以生成皮影故事,產生交互創作。
當AI可以進行創作,設計師的角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潔看來,設計是滿足需求的過程,而目前的AI技術更多的是幫助設計師解決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AI可以給設計師提供不同的視角,幫助人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從而增強人的發展。”
“過去,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但我們可能只停留在靈光一現的時刻。現在的AI可能為人們打開了一條實現想法的快速通道。”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麻曉娟表示。
然而,AI對于設計潛在的威脅也是不容忽視的。麻曉娟認為,一旦AI成了我們感知世界的通道,大家不再真正通過物理世界去感受、理解,而是通過AI的轉譯去看世界,那可能會對我們未來的設計創意有趨同或扭曲等影響。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在教學中發現,在AI和數字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沒有得到提升,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我們應該思考怎樣轉變人的思維,使其更具有差異性、獨特性、自主性,這反而成為當下的挑戰。”
浙江大學教授陳為介紹,浙江大學從去年開始為本科生開了一門基于人工智能中國古代繪畫賞析的通識課程。過去半年時間,他和團隊制作了中國古代傳統繪畫的大模型,最后測試發現存在很多幻覺錯誤(大語言模型生成看似合理但錯誤答案的現象——記者注),比如畫作識別不穩定、專業性不足等。
他表示,該領域模型的訓練核心在于數據,但其中中文語料極少,而且占比越來越低。同時,由于產生了很多大模型生成的工具,幻覺錯誤會越來越多。
陳為認為,文化內容安全至關重要,它將對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文化科技的當務之急就是整理高質量的數據集,尤其是中國特色數據集。“大模型到底該有怎樣的美學觀、文化觀和價值觀,這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10月20日 05版
(責任編輯: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