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0日訊(記者 成琪)10月18日,國家圖書館舉辦“歌聲中的共同記憶——怒族口頭傳統資源建設成果展演活動”。活動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漢良、波益四和其他云南省怒族口頭傳統持有者共11位進行現場展演,相關領域專家為讀者深度解讀了口頭傳統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活動現場 國家圖書館供圖
活動以放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李漢良——怒族仙女節》開始,帶領現場讀者在光影中走進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這片承載著深厚底蘊的文化沃土。隨后,怒族仙女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漢良、怒族達比亞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波益四等怒族口頭傳統持有者為觀眾帶來了《游子思鄉調》《打谷號子》《金雞報喜》《贊美家鄉》等四大方言區的代表性曲目,觀眾通過現場展演領略了怒族同胞的生活圖景與文化情感。
活動現場,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云南省怒江州文聯原主席李紹恩、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尹家玉、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規劃保護部原主任胡榮梅圍繞展演內容進行了深度發言及點評,通過解讀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的建設成果,生動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活動最后,現場觀眾與怒族口頭傳統持有者攜手互動,《哦得得》的歡快歌聲與舞步將整場活動推向高潮。
2023年,“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國家圖書館與人口較少民族主要分布的13個省份的省級圖書館和相關機構合作,共同開展文獻梳理、田野調查、資源建設等工作,其目的是對各種表現形式的口頭傳統進行系統性的記錄與典藏,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保存,對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進行傳承。2025年10月,來自云南省怒族的11位口頭傳統持有者專程赴京,在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怒族口頭傳統典藏錄制工作。本次活動作為“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的階段性成果展示,通過活態展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傳承中華民族集體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的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