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千盞燈火漸次點亮,古鎮飛檐與流動光影交織,重慶永川松溉古鎮的中秋燈會,讓人們在團圓共慶中感悟中秋節的獨特意蘊;在山東淄博,“禮享淄博·齊趣集”非遺市集匯聚近30項非遺項目,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傳統技藝魅力;在廣東東莞,125場充滿煙火氣息和潮流氛圍的“火柴盒”音樂會遍布各鎮街,為廣大市民帶來節日歡樂,也展現著大灣區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新面貌……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文化活動在全國蓬勃開展,優質文化之花綻放在基層沃土,繪就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生動畫卷。
假期里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無疑是對“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鮮活詮釋;大江南北實現了“藝術不再遙遠,文化就在身邊”的愿景。“文化下沉”的暖流正從城市文化館涌向廣袤基層,曾經“養在深閨”的優質文化資源,正以更鮮活、更貼近的方式走進群眾生活,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蓬勃活力。
優質文化直達基層,并非簡單的“文化搬運”,而是要立足基層實際,將地域特色文化、時代精神內涵與群眾生活需求深度融合,把抽象的文化理念轉化為可參與、可體驗、可感知的文化產品與服務。這些扎根基層的文化實踐,既能打破文化館的物理邊界,讓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也能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為基層治理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服務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群眾帶來精神愉悅,更在于通過文化浸潤,喚醒基層的文化活力,讓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創造者”。
深入了解基層需求,是推動優質文化直達基層的前提與基礎。文化服務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例如,老年人可能渴望傳統戲曲、養生知識,年輕人更青睞潮流文創、數字文化,留守兒童則需要趣味科普、藝術啟蒙……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在此基礎上,應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特色,打造“量身定制”的文化服務。例如,淄博市文化館和山東理工大學聯合組織的沉浸式系列劇《榜樣的力量——焦裕祿》,以五音戲為基底,融合山東地方戲曲音樂元素,創作充分體現了校館合作的優勢,開創了“藝術+思政”育人新模式;江蘇宜興市文化館舉辦別開生面的“跟著詩詞唱無錫”活動,無錫市評彈團帶領創排的古詩詞評彈系列,將太湖煙波、蠡園春色、古街韻味融入評彈,讓評彈的旋律、詩詞的韻味浸潤基層土壤,成為當地推動優秀文化資源下基層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其深層意義在于通過“傳統活化”實現創新發展。創新文化傳播形式,是優質文化直達基層的關鍵路徑,也是文化根脈在基層延續并煥發新的時代價值的關鍵所在。在數字化時代,群眾獲取文化的方式日益多元,文化場館不能再局限于“陣地式”服務,而要主動擁抱新技術、新載體,讓文化服務更具吸引力與傳播力。一方面,應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模式。線上可開設云端展廳、線上課程、文化直播等,讓優質文化資源突破時空限制,惠及偏遠地區群眾;線下則可依托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區文化廣場等陣地,開展流動展覽、文藝匯演、文化市集等活動,讓文化服務“觸手可及”。另一方面,也應注重文化與科技、文旅的融合創新,利用VR等技術還原歷史文化場景,讓群眾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培育基層文化人才,是優質文化在基層生根發芽的重要保障。文化服務要“留得住”,離不開一支扎根基層的文化人才隊伍。首先,積極引進專業人才。通過政策扶持、待遇保障等方式,吸引文化創作者、藝術表演者、文化運營者等專業人才下沉基層,為基層文化服務提供專業指導。其次,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基層群眾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場館要善于發現和挖掘“民間藝人”“文化能人”,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技能競賽、提供展示平臺等方式,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水平,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基層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文化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激發他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基層是文化生根的沃土。文化場館作為優質文化直達基層的“橋梁”與“紐帶”,肩負著重要責任與使命。立足基層需求、創新服務形式、培育文化人才,才能讓優質文化真正融入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讓文化之花在基層沃土上絢麗綻放,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文化強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岳友熙、陳公水,均系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