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啟東某旅游度假區內,一輛載有17名游客的觀光車在9級以上大風中側翻落水,4人不幸遇難。官方通報明確,事故源于涉事旅游公司無視大風黃色預警,違反停運要求擅自運營。這起本可避免的悲劇既折射企業安全管理漏洞,更揭示旅游行業極端天氣防控的系統性短板,為全行業敲響警鐘。(見10月26日《新快報》)
涉事企業“頂風”運營,是對安全底線的漠視。氣象部門的大風預警是經科學研判的緊急警報,明確要求相關水域采取應對措施。旅游法、安全生產法等早已劃定紅線,要求經營者防范風險、保障游客安全。然而,涉事公司卻將法規和氣象預警拋諸腦后,既不執行停運要求,也不開展風險評估,眼里似乎只有營收數據。當前,旅游行業競爭激烈,部分旅游公司將安全規范視作可壓縮的成本,對停運等預警選擇性失明,對隱患習慣性忽視。僥幸心理下,發生事故或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管理環節的缺位為違規運營留下了“方便之門”。按應急管理流程,屬地監管部門收到氣象預警后,需結合景區特點核查督導,督促企業落實防范措施。現實中,景區管理方在預警生效至事故發生的關鍵時段,是否履行動態巡查職責?若監管能形成閉環,及時跟進預警措施、嚴厲制止違規行為,悲劇或可避免。
這起事故暴露出極端天氣下旅游安全制度的短板。如何在滿足游客觀光需求的同時,明確不同天氣、場景下的旅游設施設備使用規則,亟待制定和細化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標準規范。
類似問題和隱患并不少見,個別地方曾出現暴雨天開放涉水項目、高溫天運營高空設施等情況,核心問題都是旅游行業應對災害和風險的認知不足、快速反應機制不健全。令人擔心的是,在一些景區現有的安全管理體系中,極端天氣下運營規范不落實、監管聯動不順暢、企業應急能力參差不齊,是安全防線的薄弱環節。
杜絕悲劇重演,必須跳出就事論事的局限,進行系統性完善。旅游企業需摒棄重效益、輕安全的短視思維,將風險評估與應對納入運營核心,建立預警接收、研判、響應的標準化機制,讓安全預警成為剛性約束;監管部門要構建預警發布到整改復查的閉環體系,借助大數據、視頻監控提升動態監管效能,對“頂風運營”零容忍;行業協會可結合典型案例,加快修訂旅游設施安全標準,明確不同天氣下的運營禁忌,推動企業從被動整改轉向主動防范,讓安全成為行業發展的底色。
旅游的出發點是追求美好體驗,安全則是承載所有美好的基石。沒有安全保障,再多彩的體驗也無從談起。4條生命逝去的代價太過沉重,這再次提醒我們:預警不是“稻草人”,安全不是“選擇題”。任何“頂風”運營的行為都是對生命的漠視,都可能會付出沉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