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倉健
當前,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理念持續深化,以及非遺傳承創新、鄉村文化振興等政策全面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對傳統藝術的系統性保護、活態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保護區仍存在藝術資源整合不足、傳承方式與當代生活脫節、多方協同機制缺位等問題,導致傳統藝術在保護區建設中未能充分發揮其文化賦能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傳統藝術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創新路徑,既是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的關鍵之舉,更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
然而,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傳統藝術面臨系統性保護不足、創新轉化乏力、多元主體協同不暢等現實挑戰,具體表現為:一是傳統藝術保護呈現碎片化,缺乏從資源普查、活態傳承到創新發展的階梯式保護機制;二是藝術傳承方式與當代審美、科技融合不深,難以適應文化數字化與年輕化傳播趨勢;三是藝術資源向文化資產轉化的路徑不暢,尚未形成“以藝促產、以產育藝”的良性循環;四是保護區內機構協同不足,文化部門、傳承人、企業與社會組織之間還需進一步形成合力。因此,亟須探索以傳統藝術為引領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新路徑。
一是構建傳統藝術保護與發展的貫通體系。通過從資源梳理、傳承活化到創新轉換的三階段貫通模式,針對傳統藝術保護中“重單項、輕系統”的問題,應建立分階段、分層級的保護路徑。在資源梳理階段,開展藝術類非遺普查與數字化建檔,厘清藝術形態、傳承譜系與文化空間;在傳承活化階段,推動建設傳習所、社區學堂、數字化平臺等多維度的傳承場景,強化師徒傳承與群體傳承并重;在創新轉化階段,支持傳統藝術元素融入文創產品、文旅業態與公共藝術,推動其從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通過三階段銜接、層層遞進,實現傳統藝術在保護區中的生態化存續與創造性發展。
二是打造以賽促學的藝術聯動創新激勵平臺。將傳統藝術展覽從單一技藝評比拓展為涵蓋傳承、創新與傳播的綜合賦能平臺,激發全社會參與藝術傳承的內生動力。可借鑒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經驗,構建“區—市—省—國家”四層評比體系。在區內開展全民技藝大賽,夯實傳承基礎;在市級層面組織創意設計賽事,推動藝術跨界;在省級與國家級層面遴選優秀項目參與展示推廣,實現“以賽促傳、以賽促創、以賽促融”。競賽內容應涵蓋傳統工藝賽、藝術創意賽、數字再現賽三類,分別對應技藝傳承、產品創新與媒介傳播,形成覆蓋全鏈條的傳統藝術振興機制。
三是推進三位一體的傳統藝術融合創新模式。通過“數字賦能—場景融合—業態升級”的創新模式,響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動傳統藝術從“技術應用”階段邁向“生態重構”階段。一方面,建設傳統藝術數字資源庫與虛擬體驗平臺,利用AR、VR、AI等技術復原和再現傳統藝術文化空間;另一方面,打造“藝術+旅游”“藝術+社區”“藝術+教育”等多維融合場景,開發非遺主題游線、藝術鄉村民宿、校本藝術課程等實體化產品。同時,培育基于傳統藝術符號的動漫、短視頻、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推動藝術資源在當代文化消費中實現價值增值,形成“數字存藝、場景活藝、業態興藝”的發展新生態。
四是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共建機制。針對當前保護區建設中“條塊分割、合力不足”的困境,亟須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協同治理體系。在保護區內部,應建立以傳承人為核心、文化機構為支撐、社區街道為紐帶的聯席工作機制,實現保護工作的統籌推進與落地實施;在區域協作層面,推動政府引導、高校支撐、企業參與、社會組織助力的四方合作模式,通過項目共研、平臺共建、品牌共塑等實現優勢互補;在社會參與層面,拓寬公眾參與渠道,鼓勵通過藝術志愿者服務、非遺體驗活動、文創產品共創等形式,提升傳統藝術保護的社會認同度和參與度。通過建立“規劃共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成果共贏”的開放式保護共同體,全面提升傳統藝術在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的傳承活力與整合效能,形成區內區外聯動、多元主體共治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