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曉曦
“哈嘍,我又出來了!”熱情十足的“冰城左右哥”近日在抖音向大家發出了問候,“哈爾濱下雪啦!”作為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主持人,“左右哥”近幾年給全國的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幾天,哈爾濱迎來降雪,萬物在白雪的裝點下更添詩意浪漫。上個冰雪季,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精心儲藏了20萬立方米的存冰,準備用于第二十七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的建設。如今,這些保存完好的存冰,被整齊堆疊在存冰場里,在皚皚白雪中靜待“登場”。
冬天來了,冰雪經濟再度成為熱詞。全國各大滑雪場陸續“開板”,吸引了眾多滑雪愛好者前往體驗滑雪樂趣。美團旅行數據顯示,10月中旬以來,“室外滑雪場”搜索量同比上漲近900%,“開板”較早的可可托海國際滑雪度假區搜索量上漲279%,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景區在美團上的搜索量也大增。后疫情時代,人們對健康、自然、體驗式消費的需求激增,冰雪運動契合了年輕一代追求潮流、挑戰自我和分享社交的消費心理,正從“小眾極限運動”轉變為“大眾時尚生活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消費增長點。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多項政策,在冰雪經濟的場地建設、人才培養及產業融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然而冰雪經濟的蓬勃發展卻難掩其背后兩大結構性矛盾的制約。其一是強烈的季節性依賴所導致的“一季養三季”困局。北方多數雪場運營周期短暫,熱鬧的冰雪旺季過后,便是漫長的資源閑置期,使得全年盈利能力面臨嚴峻考驗,突破季節壁壘、大力發展山地越野、露營、康養等全季經營模式已成為關乎生存的必答題。其二則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掣肘,呈現出“冰強雪弱”與鮮明的南北差異。目前,優質的冰雪資源與產業活動高度集中于東北、華北等傳統地區,而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南方市場,卻受制于自然條件,高度依賴運營成本高昂的室內雪場,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消費門檻,抑制了大眾的參與性。因此,破局之路在于因地制宜,南方當著力發展科技賦能、與本地文旅特色相結合的差異化產品,以此突破自然稟賦的局限。
業內人士表示,冰雪經濟要從當下的“投資熱”“消費熱”走向可持續的“產業興”,其核心在于完成一場深刻的轉型升級,以創新的魄力積極推動“冰雪+”的深度融合,將冰雪場景拓展為集運動、度假、文化、康養于一體的四季度假目的地,從而破解“一季養三季”的魔咒。同時,堅持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原則,北方地區著力提升服務品質與綜合體驗,南方市場依托科技與市場優勢,發展特色室內與模擬項目,真正將冰雪經濟轉化為驅動區域經濟、賦能美好生活的“長熱引擎”,在冰天雪地中扎實地走出一條高質量、包容性與可持續的內生增長之路。